(通讯员:张凯恩)7月9日,佛山大学人文学院“薪火之队”深入肇庆市德庆县马圩镇——当地贡柑核心种植区,开展实地调研活动。佛山大学人文学院“薪火之队”青年学子走访果园,近距离考察贡柑生长状况,并了解果园发展现状,与果园场主面对面深度对话,学习种植管理经验,以实际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薪火之队与果园主合影留念(供图:蔡鹏熹)
德庆贡柑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素有“中国柑王”之称,德庆贡柑集柑的爽脆、橙的清甜、柚的蜜香于一身,肉质细嫩、果皮易剥,清甜香蜜、高糖低酸,小小的果子中蕴藏着千年的“贡品”文化,贡柑种植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300多年的唐开元年间,是橙与桔的自然杂交种。德庆是宋高宗赵构未登基时的封地,赵构入主临安后,德庆柑橘因赵构的称赞被尊为御用贡品,故得名“贡柑”。贡柑产业是马圩镇的特色支柱产业。该镇于 2019年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图为队员拍摄贡柑发展基地(供图:叶照霞)
队伍走访了马圩镇上一家种植贡柑的果园,场主介绍,果园自2013年开始规模化种植,至今已经运营12年,现有果园规模约150亩。“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有机农业,”场主强调,“从不使用化肥,早期利用牲畜粪便作为肥料,如今依然坚持施用农家肥等有机肥料。” 这种坚持生态种植、循环利用的理念,令佛大青年学子深感敬佩,他们从中深受启发,他们意识到有机种植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而且对土壤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图为队员与园主采访对话(供图:叶照霞)
时值贡柑生长期,队员深入果园观察挂果情况,能闻到果实散发的淡淡清香。据场主介绍,果园贡柑亩产约5000斤,100亩年收入可达50万元左右。销售渠道以省内外客商收购为主,同时拓展微商渠道,凭借优良品质赢得众多回头客,2024年微商渠道销售量即达十几万斤。如此喜人的成绩也将为德庆贡柑产业的发展提供典型案例,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图为队员在果园中实地考察(供图:彭琳璐)
调研中,队员了解到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早期采用 “以养带种”,即通过养殖畜禽等方式来带动果树种植,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后由政府引导推广“果树认养”模式:个人或单位集体认养果树,享有当年果实收成权,果园统一管理。贡柑产业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采摘季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配有农家乐项目让游客动手烹饪,感受乡村魅力。这种产业与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链附加值,还能助力贡柑农户创产增收,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队伍也通过园主的话语了解到政府对于德庆贡柑产业的帮扶与政策扶持。园主表示:“最开始这个认养模式就是政府提出并牵头的嘛。”考虑到马圩镇内许多贡柑农田都是分散经营,并无统一管理,因此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当地政府提出众多设想来带动农户进行实践,并给予相当的补贴,让农户们放心干。这样的政策无疑将发掘马圩镇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激发马圩镇贡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调研也揭示了产业面临的挑战。在宣传层面,存在品牌保护力度不足、相关法律保护存在漏洞等问题:德庆贡柑虽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法律上对于“德庆贡柑”定义的解释存在模糊甚至空白的现象,导致品牌效应的削弱。在生产层面,农业机械化水平难以提高,生产效率低下。果园主无奈地表示“我们曾经尝试过用无人机来喷洒农药,但是很多虫害都在叶片背面,机器很难喷洒到。”可见贡柑种植想要实现现代化与机械化,精细化种植水平低下是一大痛点。佛大青年学子们认识到,这些挑战正是“百千万工程”实施中需要着力破解的课题。
面对调研所得结果,调研小组组长表示:“队伍将立足调研成果,积极思考探索解决方案,聚焦品牌建设、科技赋能、人才引进等关键环节,撰写调研报告,为德庆贡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马圩镇的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
(作者:张凯恩、杨沛杰、李美华、施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