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湖北监利:“虾稻共作”按下绿色富农“快进键”

新华社武汉7月13日电  题:湖北监利:“虾稻共作”按下绿色富农“快进键”

新华社记者李鹏翔、吴植、熊琦

盛夏时节,记者驱车驶向江汉平原湖北监利的田野,一块块“虾稻共作”的水田接连映入眼帘,满眼的绿色,从近处一直伸至天边。

“上个月刚捞完今夏最后一批小龙虾,插下去的水稻秧苗长势很好,不久就可以迎来下一季的收成。”湖北省监利市棋盘乡月塘村村民余西华告诉记者,家里的26亩虾稻田,今年预计能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

河网密布、土壤肥沃的自然禀赋,让监利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历史上更因“监收鱼稻之利”而得名。近年来,监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0万吨左右,位居全省县市区之首。

“米袋子”装得满满的,日子却一度过得紧巴巴。据当地人回忆,20多年前,由于人多地少,种田收益低,不少人将良田撂荒,外出打工谋生。全国知名农业大县,面临着“三农”困局。

偶然间,一些勤劳聪慧的江汉平原农民发现,水稻收割后,在田间水沟内放入小龙虾苗,收获的小龙虾和稻谷品质俱佳。此举引得周围的农民纷纷仿效,“虾稻共作”模式渐渐推广开来。

监利市棋盘乡水产专干何建新说,小龙虾为水稻除草、松土,其排泄物为稻田增加肥力;水稻不但可为虾遮荫,秸秆还田后产生的浮游生物更成了小龙虾的天然食饵。

稻在风中摇,虾在水中游。“虾稻共作”模式的应用稳定了监利的粮食种植面积,也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小龙虾生长对水质有特殊要求,稻田里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因此生产出的小龙虾和稻谷更加优质健康,经济效益也是单一水稻种植的3至4倍。“这种模式推广后,每亩农田的流转费从300元涨至800元左右,曾经撂荒的稻田成了‘香饽饽’。”何建新说。

监利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兵介绍,2014年,监利县虾稻共作面积只有6万多亩,2019年突破100万亩,参与“虾稻共作”的农民收入显著增长。

然而,随着小龙虾市场日渐火爆,虾稻间的平衡被打破。

“养虾与种稻收益悬殊,一些农民陷入了‘重虾轻稻’的误区。”刘兵回忆道,有养殖户把养虾的回字形沟越挖越宽,侵占了稻田;还有的甚至一心只想养虾,不再追求“精耕细作”。

虾与稻“争田”,带来一系列问题。虾稻比例失衡,既破坏了生态和谐,也影响了种植养殖户收益和粮食安全。

湖北省虾稻产业协会会长、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顾泽茂说:“家家都挖沟育苗养虾,市场供给必然过剩。而且繁养一体模式下,养殖密度、水质环境难以控制,病虫害多发,小龙虾个头小、品质差,高效益难以为继。”

发现不良势头后,2021年以来,监利多举措加强对虾稻田的监管,严禁养虾的回字形沟过大等现象,确保水稻亩产不低于500公斤。在加大监管的同时,探索不断提升种粮效益。

为此,监利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0亿元左右支持农业发展,2022年对稻谷实际种植者补贴面积达到223.8万亩;每年组织30多家农机合作社,季节性流转“只养虾不种稻”的田块,在养虾“空档期”补种一季水稻;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渔药、精准饲料的新型种养体系,创新实现虾、稻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共同丰收……

“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增加农民收益。”刘兵说,当前监利正加大培育监利龙虾和监利大米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实现特色产业双轮驱动,让“虾稻共作”按下绿色富农“快进键”。

上一篇: 三色风尚聚合力 绿美乡村志愿行
下一篇: 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优质量 乡村产业加快全链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