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3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山西万荣慈善世家博物院——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区,是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始建于清朝的道光年间,距今有200年的历史,有“中华楹联第一院”之称,进门之前大家先来看下大门口的这副对联:“一部沧桑身后留画梁几许依山独秀,百年风雨门前有善亩万千与我同耕”。

意思是:尽管世事变化巨大,可是李家大院仍然保留下了一些雕梁画栋的古典建筑,依靠着孤山,展现着他的独特魅力;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但李家世代行善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有待我们后人共同来继承。

李家大院景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由新建仿古区和古建院落两部分组成。

李氏家族依靠厚重的土布起家,经过了七代二百余年的艰苦创业到达鼎盛。明朝永乐年间,李氏家族第一代一位名叫李百泉的人,靠缠簸箕扎罗底为生,手头稍有积蓄,便置田买地,耕耘劳作,成家立业。明末年间第八代的李永山迁居万泉县闫景村,他继承祖先农耕遗风,兼营小手工业。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李氏家族逐渐家道殷实、为日后经商打下了基础。第十三代李文炳开始弃农经商。他当时得知陕北靠近宁夏、内蒙一带的靖边、安边、定边(简称“三边”)因气候原因不能种植棉花,土布奇缺,就抓住商机,组织马帮驮运土布跑“三边”,返回时捎上皮货,药材,杂货等到内地销售,就这样坚持常年双向长途贩运被人们称之为“边客”。到十四代“敬”字辈,李家的生意逐步壮大。商号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内蒙、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40多个地县,共100多个商铺,总资产达数百万银元。行商千里,李家一路不吃别人饭,不住别人店。第十五代的李道行留学英国,回国后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织布,将家族事业推向鼎盛、进入近代工业领域。

一个家族,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实现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三个跨越,这在同一时期并不多见,而李家大院正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实物见证,弥足珍贵。(1862年到1937年的多半个世纪,是李氏家族经商的鼎盛时期。1937年日军侵华的时候,李家的生意逐步走向低谷)。

我们现在去参观李家的古建区,它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外还有祠堂,花园等共占地125亩。整个院落为竖井式聚财型的四合院,既有晋南民居特色,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另因西院院主李道行曾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所以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功德堂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李氏家族的“功德堂”。

我们先看一下这两边的对联:“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二字,遵司马公遗训只在积德一端”。

东平王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六子刘苍。其兄明帝刘庄,一日明帝问他:“处家何等最乐?”刘苍回答:“为善最乐。”

司马公即司马光,北宋陕州(现运城市夏县)人。曾任宰相,主编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所著《训俭示康》是传给儿子的家训,要求子孙勤劳俭朴、积德行善。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恪守东平王的格言核心在于“为善”;遵守司马温公的家训关键在于“积德”。

李氏家族,在晋南一带当属首富,然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能济世。每遇灾年,李家都急公好义,倾其家底,赈济灾民。因广做善事,历代相继,方圆数百里人称之为“李善人”。

这里展现的是官府及乡民对李氏家族的褒奖和盛誉。李氏一门修德为善,可谓功德无量,后世流芳。

“奉政大夫”这块牌匾,是清光绪三年,李家因赈灾有功、乐善有德,清政府赠封“廷”字辈的李廷槐、“文”字辈的李文蔚、“敬”字辈的李敬义为奉政大夫(清正五品)。并分封他们的夫人为宜人。

“李公省吾德行碑”和“李公常五德行碑”这两个碑是民国5年、7年的时候,万泉县的县、乡、村民为李敬修、李敬伦刻的德行碑。以歌颂他们的高尚品德、记录他们的善行义举。

自明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第十五代“道”字辈李道行的宅院。他年轻时不仅相貌英俊、风流倜傥,而且还曾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回国以后立志办工业,实业兴国。李家生意在他经营时期达到鼎盛,也是他将李家从封建商人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李道行为他的英国妻子建造的一经楼。当时,李道行考虑到麦克蒂伦生活习惯不同,砖砌窑洞的通风采光又受到一定限制,就为她专门建造了这座院落。一经楼是凭崖而建的“一”字排楼阁,又称“藏书楼”。它的门和窗大部分都是尖形和拱形的,是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从而形成了与中国北方传统厚重阴暗四合院迥然不同的风格,通风采光,宽敞明亮,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

在这我们把李道行的生平分求学、经商、参政、行善、进步、婚姻、后裔七大部分为大家做一介绍:李道行,字子用,1880年出生,1966年去世,享年86岁。

一、求学

1889年,九岁的李道行入自家私塾学习。1894年从县立高级小学毕业。1905年入泮(pàn)(明清州县录取新进生员入学称入泮)。1906年进入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预科学习。1907年,清廷为培养西学人才,在各省选派留学生。李道行经家里同意,呈请自费去英国留学。他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先学习了两年英语。1910年入格拉斯哥皇家实业专门学校纺织科学习。1914年毕业,携英国妻子麦克蒂伦回国。

二、经商

初跑“三边”经见世面

1899年,李道行因新婚妻子(原配王梅瑛)英年早逝而万念俱灰,休学在家。为使李道行解脱丧妻之痛,1900年,李敬修决定让李道行跟冯掌柜跑陕北“三边”,见识学堂外面的世界,感受经商的艰辛。

1.李道行接管家门商务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订店规。原来李家商号分红的规则是每三年结算一次,在三年的收入中扣除股金总额和“财神股”,余额按六四分成,其中股东占六成,人力股占四成。为调动各商铺掌柜、店员的积极性,李道行把东家股份由六成改为五成,人力股由四成改为五成。人力股一股由原三厘升为五厘。把每三年分红一次,改为一年分红一次。李道行很有长远眼光,他深知调动掌柜和店员积极性的重要意义。修改店规的当年李家的生意利润比往年翻了一番多。

2.创办实业  由商入工

1922年,经晋华纺纱厂总工程师王世毅(1917年留学日本,临猗县人,是李道行的亲家)引荐,李道行入股经营晋华纺纱厂。这使李道行一生所学的纺织专业知识和技术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

新中国成立后,炉院分别并入县铁业生产合作社和县农具合作工厂。三、行善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八年(1929年),山西连逢大旱,死人无数,晋南遭灾最为严重。李道升、李道行、李道在、李道荣、李道临等众兄弟决定倾力赈济灾民。总共为灾区捐款3万块银元。并且在薛店村家庙、闫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当时,薛店村、闫景村的村民全部造册登记,届时鸣钟,村民自带碗筷,一日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直到第二年秋收,家家有粮吃粥场方才解散。当时的山西省政府主席闫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奖励。同时,原万泉县县长王德成也颁发了一块“乐善好施“的牌匾进行表彰。

四、进步

李道行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大动荡,大裂变,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爱国向上的积极态度,1938年8月,李道行把防护用的五十余条枪和数千发子弹都捐献给中共汾南支队,同时,还把他的孙子李同温送入了中华人民解放军。

五、参政

1919年和1922年,李道行在同学河东道尹马骏的举荐下,两次当选为山西省议会第二届和第三届议员。不久,山西省成立省参事会,以省长(阎锡山)为会长,省议会选出三人担任省参事会参事员,李道行被选举聘用。1925年参事期满后,李道行返乡担任阎景村村长。

六、内助

李道行坚持一夫一妻制,一生只娶妻不纳妾,前后共有五位夫人:

1.原配王氏染病早逝

1899年正月十八日,李道行娶晋州知州庚辰进士王化光的三女儿王梅瑛为妻。王梅瑛第二年为李家生下一女,却不幸因产后偶感伤寒,早卒人世。

2.继配澹台情深意长

1900年,李道行继娶河津澹台倬次女澹台玉环后,澹台玉环一直未孕。1904年,澹台玉环主动找婆母王氏,愿自休为奴,永不改嫁,让李道行另娶。王氏和李道行坚决反对,但澹台玉环决心已下,写好自休书并从李道行卧室搬出。

澹台玉环自休为奴后,一直留在李家并与家人相处得非常融洽。李道行第三任夫人麦克蒂伦去世后,留下两男三女五个孩童,最大6岁,最小的不满周岁。澹台玉环不忍心这五个孩童失去慈母之爱,便向婆母讲明,愿承担起抚养重任。李道行得知此事后,便领上五个孩子来到澹台玉环面前,双膝跪谢。1926年澹台夫人病故。

3.洋妻麦克蒂伦识书明礼

1914年,李道行结束在英国长达七年的留学,携妻子麦克蒂伦回国并轰动乡里。当麦克蒂伦下轿车进村时,阎景村的巷道、树上、房上都站满了围观的人群。李道行的父亲李敬修与亲朋前来相迎时,麦克蒂伦行西洋礼节上前拥抱了公公李敬修,并亲了一下。李敬修大惊,打了麦克蒂伦一个耳光。麦克蒂伦吃惊万分,在场的亲朋也十分尴尬。李道行连忙解释,麦克蒂伦遂后向父亲行中式三鞠躬礼表示歉意。可惜麦克蒂伦在中国仅生活了四年,于1918年9月12日去世,年仅28岁,留下二子三女无人照顾,澹台玉环看孩子可怜,又复出帮忙照看孩子。

4.续弦胡氏  照料遗孤

澹台夫人于1926年病故。同年冬,李道行娶河津县胡家堡村的胡氏为妻。胡氏一手料理家务和抚育麦克蒂伦的几个儿女。1946年胡氏病故。

5.五妻梅花  相守至老

1947年,李道行在西安生活,继娶第五任妻子王梅花,相扶到老。 1966年,李道行病逝故里,享年86岁。1980年王梅花去世,享年72岁。

七、后裔

我们看到照片上的这些人物就是李子用与麦克蒂伦所留下的混血儿孩子和他们的孙子孙女。

长子:李大瑛。次子:李大钵。女儿:李联家。孙子:李同良(曾任海南医学院院长)、李同温(甘肃省武山县人民解放军队伍曾任师长)。孙女:李幽琴(西安)。

现在请参观李道行与麦克蒂伦的卧室和客厅。

对面是后天台,设有三省台和棋枰台。三省台是李道行和他的家人观景赏月、反思自己的地方;棋枰台是跟朋友们对弈、茗茶的地方。后天台上还可以晾晒粮食,晒好后把粮食从天台上的小洞运到下面的粮仓里,方便省力。

李道行院落的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是十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昭示了这座宅院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这也是李家大院建筑的一大特色。

大门上的对联是:

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

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

说的是:三省台前摆设棋盘是为了留朋友来欢聚;一经楼上藏书籍是为了把做人的学问留给子孙。横批是“修德为善”,意为修养道德,广做善事。

这副对联体现了主人不仅好结良友,注重朋友间的友谊,而且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

院落下方的窑洞是李道行出国前住的地方,他分别为这四眼窑洞门上题了“一心、二难、三思和四知”。

“一心”,是同心协力的意思。

“二难”是指两件难事,也就是“儿在金榜题名时,双亲还在未老时”这两件很难同时完成的事。我们也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就是忠孝难两全。

“三思”就是说做事要反复考虑,三思而后行。

“四知”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人们常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二是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

再看窑洞顶上面的一圈花墙,它虽然只是用普通的砖瓦拼成的,但每组图案都自成一体,没有重复。李道行建房时,特别聘请了两个建筑工队,要求建房工人是方圆十里家里揭不开锅的饥困者,还要求了一系列复杂的建筑工序,有好多人都不理解,说他这样干既耗费银子,又延误工期。李道行却说:“不就多吃咱几顿饭,多给点银子?人家又不白吃,也不白拿工钱!”这实际上是李道行在暗中施舍贫困者,让大家可以在他家多停留,多吃饭,多领工钱。所以这两个队的匠工们都非常感激他,便暗中较劲,各自施展在建筑方面的才华,才建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圈精致的花墙。

百善图

现在我们的正前方是李家的百善图影壁,上面有唐、宋、元、明、清各时期著名书法大家所书写的共365个善字。  是为了告诫后人一年365天,天天行善,勤修善心!

敬信义商号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李家“敬信义”商号。这个商号是李家“文”字辈的李文阶、李文蔚最初创办的。起初是为了满足自己家族的生活需要开设的,只对内销售(李家族人凭折子领取所需物品,商号记帐,年终结算),所以这个商铺就开在了李家的家门口。后来因为商铺内的商品物美价廉,阎景村的村民们也经常到“敬信义”购物,之后“敬信义”商号开始对村民开放。后来,“敬信义”的分号发展到了全国各地。

后院是“敬信义”商号的作坊,这就是当时的工厂,也就是所谓的前店后厂,产销见面。

同福堂

现在我们来到李家“同福堂”。这是李家第十六代“大”字辈李大佐的宅院。门楼上的砖雕图案是典型的晋南民间文化艺术。最上面圆形凹槽内原来画的是块表,指向早晨九点钟,象征李氏家族就像早晨九点钟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奋发向上。门匾上、下四个小图案是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代表的是春、夏、秋、冬,表示四季平安。两边分别是一个砖雕花瓶,里面放的是拂尘、佛珠、宝剑等避邪之物。花瓶两边雕的是如意卷草纹,象征平安如意。门匾上面的字是“怀永图”,它的意思是胸怀长久之计谋,也就是胸怀大志。门匾下面是松鼠葡萄砖雕图。松鼠葡萄藤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我们中国人喜欢谐音取义,鼠在当地方言中发“fu”的音,与福同音,象征富贵;葡萄,又内含多粒,所以整个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再往下有六个方形砖雕,分别是一些表达吉祥的水果,依次是:

桃—益寿延年  石榴—喜笑颜开  甜瓜—瓜瓞绵绵   葡萄—多子多福   佛手—福寿双全  柿子—事事平安

这些水果充分体现了晋南人追求富贵平安、多子多福、福寿双全的心理特点。

门的西边侧壁上的砖雕是海马朝阳表示蒸蒸日上。东边上部是犀牛望月,传说犀牛是一名天将,因犯天规被逐下天界,由于他很思念天宫的生活,于是一到晚上,便抬头望月宫,后人故称为“犀牛望月”。古人云:犀牛谐音“喜牛”,是大吉大利、喜从天降的吉祥物。两边侧壁上面的字分别是“溥仁”和“树德”。“溥仁”的“溥”是广大,普遍的意思。“溥仁”就是要推行仁义,使天下充满仁爱。

这个宅院是三进式四合院,前窄后宽,意为聚财。一进院两边的耳房是看家护院的人 住的。

二进门的影壁分别是 “八字”影壁和“一字”影壁,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大门,称为“广亮式门楼”, 是敞开胸怀“欢迎”的意思,取“纳福迎祥”,也称“吉祥如意门”。

进入二进院,是两层楼的建筑,在晋南非常普遍。一层是孩子们和客人住的地方,二层阁楼是放杂物的。

北房墙角下这个洞是放笤帚、簸箕等洁具的,是《朱子家训》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真实写照。

同顺堂

这个院子的主人是李家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王和君。她的丈夫是十六代“大”字辈的李大猷,在家排行老三,又英年早逝,所以人称王和君为“三寡妇”。

王和君一手创办了闫景村“和贞顺”绸缎布匹店,主持发展了宁夏“敬义泰”商号。她生于中医世家,善于用火针、拔罐医治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而且妙手回春。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心灵手巧、记忆过人,还能双手打算盘。王和君在经商方面有很高的经商才能,凡商号店铺的账目,她一看便知盈亏。二十六岁时,由她经营的商号就遍及运城、解州、潼关、渭南、西安、宝鸡、平凉、兰州、银川等地。每年都雇佣几十只骆驼把银元从银川运回闫景村。所以讲她是李家才气女性的代表人物。

北房上烟筒口一圈的砖雕图是熊熊烈火,象征李氏家族蒸蒸日上。这也说明在很早的时候王和君就已经开始使用取暖炉了。

清末时期,山西的富商们认为,经商获利后再投资不如窖藏保险。去过晋中旅游的人都知道,晋中的富商们就是采用了窖藏这一手段来存银子。而作为晋南富商的李家,他的银子却没有窖藏,那么他是怎样保存他的财富的呢?

我们看东西厢房的墙,从表面上看与普通的墙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里边的墙从外皮到窗户边有一米多厚,这就是李家特有的“夹层墙”。从二层阁楼可以通到夹层墙的里面,是用来放贵重物品的,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保险柜”。

这个大厅就是当年王和君主持李家生意时会客以及与各商铺掌柜聚会议事的地方。条几上所摆设的四个瓶子与中间的屏镜,寓意“平平静静”,随时提醒主人处事要保持平静的心态,戒骄戒燥。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三进院了,李家后院一部分是做饭用的,剩下的是女工们做女红用的。当时李家的男主人在西北做生意,女主人在家里管家的同时,雇佣村里一些女工纺线、织布。由管家着人把家里女工纺线织布的成品拿到集市去卖,卖得的钱再如数交还给女主人。

信溥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李家的“信溥堂”,它是李家住宅院落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文化特色的院落,主人是第十五代“道”字辈的李道荣。

大门一字影壁上东刻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或疏;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西刻有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粒,恒(缺下面一横)念物力维艰。”这两句话源自《朱子家训》中的警句,我们从“主人敬录”以及下面的印章“列西记言”可以看出,这是主人李道荣当时亲笔写上去的!影壁中间的“恒”字,少写了下面一横。很多人以为错别字,但是《康熙字典》中解释“恒”字为“一日有心为恒”,下方没有一横。这个影壁为30公分厚的青石雕刻而成,雕刻手法为阳刻,之所以保存这么完整,是文革时候用泥糊起来,写了毛主席语录,所以没有毁坏。影壁下方的石雕是高浮雕,分别是狮子,绶带,芙蓉花,寓意为世世代代,荣华富贵。接下来,我们看到门口有两个石狮子,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的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雄狮脚踩绣球或背绣球,雌狮抚摸小狮子或背小狮子,母爱的天性。大家进门出门都可以摸一摸,俗话说:摸摸狮子头,好运不断头;摸摸狮子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狮子背,幸福一辈辈;从头摸到尾,财源广进似流水。

这个宅院有两大特色:第一大特色就是夹层墙,东厢房的东墙从南到北20米全是夹层墙,更增加了“藏人、藏财”的隐蔽性,还能起到“保温”的作用。现在想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对“位显、钱多”的李道荣家来说,前两个作用可能更大一点!

第二大特色:北房二楼的晾台,因为这个宅院是坐南向北的,采光不好,李道荣当时建房时就特别在北房的二楼设计了一个晾台以增加房间的光亮度。

客厅是李道荣当时与文人墨客们聚会的地方。李道荣的父亲在万泉一代有“文儒”之称。他在父亲的熏陶下也是博学多才,淡泊钱财,很讲义气。他的书法也是出神入化,在当地堪称一流。

私塾院

“信溥堂”的对面是私塾院。

门口的影壁,刻的是司马光砸缸图,司马光是运城夏县人,李家雕刻这个影壁,是为了教育孩子以河东老乡司马光为楷模,好好读书。影壁两边的对联是:

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

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做文即做人

意思是:当你拥有了千顷森林,看着那树涛滚滚,才能领悟到种德就跟种树一样,积善成德才能有好的回报。当你存书万卷,写下大量文章才能明白做人就和做文章一样,从小事做起方成大事。

私塾院门口的“福”“寿”二字。是主人为了追求福寿双全专门写上去的。咱们先看这个“福”字,他是由两个鹤头组成的,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再看“寿”字,是个蛇头寿,体现了主人追求长寿的美好心愿。而事实上李道荣也确实活了67岁,这在当时的生活背景、医疗条件下也称得上一个“寿”字了!

再看两边的对联,

上联:知乎天……;

下联:止也吉祥室……;

这是一副残缺的对联,好多人对它感兴趣,试图将它补全,我们从中选了两幅比较经典的:“知乎天地德为本,止也吉祥室有余”;“知乎天命家知知,止也吉祥室止止”。至于李家的对联,原来是哪一副,现在就无从考证了。

私塾院的大门,是传统四合院中的“月亮门”。采用的是日式的推拉门设计,既节约空间,又进出方便,这也是李道荣宅院的一大特色。

私塾院内的门楼上的砖雕共七层,雕刻之精细在三晋大院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第一排的中间两个是蝙蝠,表示遍地是福,两边分别是果盘,果盘里边是佛手,佛手谐音“福寿”。

第二排中间是如意卷草纹,象征平安如意,两边是拐子龙围绕着一个“笏”,“笏”是古代君臣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上面可以记事,寓意天赐高官。

第三排是各种表达吉祥的水果:桃,长寿的象征,石榴与桃子、佛手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吉祥果,这三种东西并放在一起,可以用来祝愿三多,即:多子、多寿、多福。

第四排是由荷花与牡丹等花卉组成的锦带,表示荣华富贵不断头。

第五排两边是锦鸡牡丹,表示锦上添花,中间是三个异兽。

第六排和第七排总共是十二个异兽,表达的是益寿延年、颐养天年。

下面的对联是“知道诗人赋绸缪,止邱黄鸟叶(xié)绵蛮”,横批是“集慶”。意思是:懂得道义的诗人歌唱《绸缪》和《绵蛮》,落在土丘的黄鸟用婉转的叫声与之配合。横批“集慶”,就是“聚集福庆”为祖宗争光的意思。

东厢房是教书先生办公和休息的地方。正房的三眼窑洞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下面的窑洞是李家的储藏室。

我们现在来看这个非常精美的木雕门楼,雕刻流畅细腻,工艺精湛。我们从上往下依次看:

第一排是以祥云为背景的“五蝠捧寿,福寿双全”。

第二排是葡萄蔓,子孙万代、天长地久。

第三排是佛手、柿子、桃、石榴。佛手的“佛”与“福”谐音,取“福”意;柿子的“柿”与“仕”谐音,取“禄”意;“桃”取长寿之意;石榴常开嘴笑,取喜;四个图案合起来就是福禄寿喜。

第四排以万字锦为背景,中间是桌子,桌子上面是香炉和供品,两边是木碑、蝙蝠、喜鹊和花瓶,寓意书香门第,万代相传。

第五排左右两边分别是牡丹和骑马的人——手中还拿着锦书;中间是屋舍中一个穿锦袍的人面对院门而站,整个图案被称为“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第六排左边是一个人牵着一辆马车,载着一个人和农具,称为耕读立世、耕读传家。右边是一头牛拉着一个碾子在打麦场里,称为五谷丰登。柱头上是一个兽头和一个人双手合十坐在莲花上,表示祈求平安。

我们现在看到这阶梯通向房顶的建筑是李家的“看家护院楼”。

同德堂

现在我们来到李家的“同德堂”,是第十五代“道”字辈李道升的宅院。是李家院落群中的上品。

特别是这个门,他上面的铁艺是非常精致的。由于当时铸造技术落后,所以这上面的铁艺是将土铁拍成铁皮,画上图案,刻制而成。大门的进出共有六道关。进门是三道关。首先是用钥匙打开铁链扣马眼上的明锁,这个明锁是让人一看就知道主人不在家。然后再用区别针大小的钥匙,塞进门西边上部梅花状的小孔内,左回右拨,打开下面的弹簧片。再用另一把钥匙从弹簧片孔内打开门内的铁栓,这样门才能打开。从表面上看,弹簧片是看不出来的。即使有人砸了明锁,弹簧暗道机关不打开,门还是开不了。

1938年日军侵占万泉县时,占用了李家大院,到李道升门前砸了明锁,打不开此门,用刺刀在门上捅了一个多时辰,只捅了个小洞,门还是打不开,于是就无奈地走了。剩下三道关是关门所用。晚上主人要休息,必须关好门。也是先扣上门后的铁链,插上铁栓。然后插好门后的两道门关。再放好上下两根碗口粗的木杠。最后将门内的弹簧暗道机关拨动一下,门就关好了,主人才可以安然入睡。

后面的正厅介绍的是婚礼的场景。

庆禄堂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李家“庆禄堂”。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敬老尊老的习俗,世代沿袭,为老人祝寿这一活动便是其中一例,这个正厅是祝寿的场景。

一般人家进门是一个照壁,李家建房时,为了节省空间,就在门楼下扎了六扇门,称为“风门”。这个风门的目的是使居住的地方有所遮挡,增强了宅院的私密性和安全感。按照风水学讲,大门为气口,有风门可以避免煞气冲入。

两边的门是进出所用,中间四扇,平常是关着的,不仅起到了照壁的作用,而且符合“进门三弯,不问自安”的晋南民俗。中间四扇门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打开,取“同喜同乐”之意。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就会把这四扇门卸下,让亲朋都前来捧场,将这红白喜事办的更为隆重。

李氏宗祠

接下来我们要看的是李家最后一座院落——李氏宗祠。

李家祠堂创建于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距今130多年的历史。院墙高低错落、主从有致,是借鉴徽式马头墙风格而做的,又称“防火墙”,是为了保护建筑里的木结构部分,防止被火烧毁。李家祠堂是李家后人祭祀祖宗的庙堂,是李家现存院落群中年代最久的一座宅院。

由于修建李家祠堂的年代正是李家经商的鼎盛时期,所以建房时选料极为考究,建筑质量也堪称一绝。房上的椽是经过根根打旋、过秤的,所以他们的长短、粗细几乎是一样的,椽摆的密度也比一般人家的高,民间称为“厦坡滚核桃”。据说当年李家修建祠堂时,专门在东北林区买了一座山的松林,雇了一个本乡本土,知根知底的人常年驻扎东北林区为家里发送木料。那人去的时候还是个小伙子,回来时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椽下的雕刻是镂空雕,徽式的风格。最下面一排雕刻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李氏家族以慈善为怀,俗话说:“百善孝当先”,所以李家非常注重孝道。

进入祠堂,可以看到两边墙上掏出很多墙柜,1958年盘大灶时,当地人占用了李家祠堂,在这两边盘灶做饭,当时的墙太厚,椽摆的密度太大,烟筒无法通过,就在西边房顶截了一节椽用来通烟筒。两边的墙柜是用来放碗筷的。

再往里就是祠堂腰厅,是祭祀先祖的跪拜之地,也是行使宗祠权利的地方。对面正厅上的牌匾写的是:螽斯衍庆,即繁衍生息的意思。

正厅里陈列着李家历代先祖的牌位,东边是李家第十五代和第十六代男主人的照片,西边是李家从第八到到第十六代的族谱图。

李氏宗族还规定,凡生下男孩,长到会使筷子的时候,父亲就到祠堂为孩子取名,并记入家谱,以感谢祖先的赐福,可以看出有着明显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起名一般依据李家《百世命名书》而定。从第八代李永山开始,前五十辈字为“永春臣国廷,文敬道大同;真人传玄学,伯阳志广继;世民开唐基,太宗三晋起;长安登宝殿,科选百才智;笃印守鸿峰,华夏法典正。”正厅中央神龛的上方悬挂的是簸箕,箩,土布,这是李家发家的三个老物件,是为了教育李氏家族的后人富贵不能忘本!

后花园

祠堂对面是李家的后花园,上面的楼叫景行楼,高28米,站在上面把李家大院的全貌尽收眼底。

山下还有个狮子洞。现在请大家游狮子山,钻狮子洞,上景行楼,感受这里的美景。

(图 雷红朝)

上一篇: 南京高淳砖墙镇:弘扬非遗文化 建设和美乡村
下一篇: “汇聚社工力量 服务美好生活”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社工文化宣传周活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