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2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医路通:大学生团队创新医疗服务模式,解决老年就医恐惧与信息不对称问题

引言

2024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一群学生在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超过半数的老年受访者存在"就医恐惧"。这些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如看不懂检查单、辗转多个科室仍无法确诊、对三甲医院复杂的就诊流程望而却步等。同时,团队还发现患者遭遇分诊错误、老年群体需要陪诊但难以获取专业服务、医学生渴望临床实践机会等问题亟待解决。

从健康知识到医疗服务"翻译者"的转变

最初,团队认为缺乏的是健康知识,但随着调研的深入,他们意识到真正缺失的是医疗服务的"翻译者"和"导航员"。这些"翻译者"和"导航员"能够帮助患者理解复杂的医疗信息,指导他们顺利通过医院的就诊流程,解决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团队于2024年12月发起了一项关于"医生、医学生及患者对医疗陪诊服务行业认知"的问卷调研。调研覆盖了全国多个地区的医院、医学院校和社区,共收集有效问卷3566份,其中1326份医生问卷、1098份医学生问卷、1142份患者问卷。团队根据问卷数据投稿了一篇调研报告论文,虽然尚未录用,但调研成果直接催生了"医路通"平台的诞生。

"医路通"平台: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双驱动模式

"医路通"平台采用"数字技术驱动+人文关怀赋能"的双驱动模式,通过整合电子病历、症状描述等数据,实现从分诊到康复的全程规划。平台特别针对银发群体开发了语音导诊、远程代办等功能,帮助老年人完成无障碍就医。同时,平台还搭建了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并招募了一批医学生志愿者组成陪诊团队,解决患者"流程盲点"等问题,同时培养未来医师的共情能力。

数字技术驱动

"医路通"平台通过整合电子病历、症状描述等数据,实现了从分诊到康复的全程规划。这种全程规划不仅能够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还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患者信息,从而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人文关怀赋能

平台针对银发群体开发了语音导诊、远程代办等功能,帮助老年人完成无障碍就医。这些功能不仅能够解决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还能够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陪诊团队建设

平台招募了一批医学生志愿者组成陪诊团队,解决患者"流程盲点"等问题,同时培养未来医师的共情能力。这些医学生志愿者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还能够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医疗陪诊服务行业的现状与挑战

医疗陪诊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正在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根据相关报道,陪诊服务主要是提供就医过程中的陪同就诊,不能代替医生解读医嘱,应该做到不倒号、不推销、不加价。目前,陪诊从业者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服务人群包括外地患者、空巢老人、孕产妇、慢病性患者等。

然而,陪诊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陪诊师高月表示,这个行业的门槛确实不高,各医院的就医流程大同小异,只要熟悉各大医院的布局就行,因此从事这个行业的也是什么人都有。这种低门槛可能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强行业监管,提高服务质量,是医疗陪诊服务行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医路通"平台的创新之处

"医路通"平台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仅关注医疗服务的"翻译者"和"导航员"的作用,还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通过招募医学生志愿者组成陪诊团队,平台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服务,还为医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践机会。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还能够培养出更加具有共情能力的未来医师。

此外,"医路通"平台还特别关注老年患者的特殊需求,开发了针对银发群体的语音导诊、远程代办等功能。这些功能不仅能够帮助老年人解决就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还能够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结论

"医路通"平台的诞生不仅为老年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还为医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践机会。这一创新项目不仅体现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也为解决当前医疗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团队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平台功能,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天津中医药大学医路通团队)

上一篇:爱国教育|保定理工学院|管理学院|缅怀先烈寄哀思,传承精神育新人
下一篇:寻迹溯源守初心 传薪续火担使命|吉林大学“寻迹传薪”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团实践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