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化学实验趣启蒙,科学种子播心间

7月2日,湘潭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6名学生再次走进湘潭市先锋街道中心村,以“趣味化学实验”为主题开展第二天活动。上午,团队成员毛倩楠带领当地青少年探秘“特工密信”的科学原理;下午,她又化身“实验向导”,指导孩子们亲手制作“水精灵”。一个个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乡村课堂变成了充满惊喜的科学实验室。

图1 团队成员在准备实验药品 欧歆儿 摄

一、化身“小特工”,破解密信里的科学密码

“看过间谍电影的同学举手!”上午9时,中心村活动室里,毛倩楠以侦探片为引子,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特工们靠什么传递秘密?”她举起一张看似空白的滤纸,神秘地说:“这上面藏着一句话,谁来当小特工揭开它?” 一位小朋友自告奋勇拿起喷壶,对着滤纸轻轻一喷——原本空白的纸上“科学真有趣!”几个蓝紫色的字慢慢显现,引得在场孩子惊呼“好神奇!”。毛倩楠趁机揭秘:“这张纸里藏着‘淀粉’小幽灵,而喷壶里的碘伏是‘侦探’,它们一见面就会穿上蓝紫色外套!”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隐形墨水”的原理,她举起维C片:“这是‘魔法橡皮擦’!用维C溶液写字,晾干后看不见,但碘伏喷上去也不会变色——因为维C抢了碘伏的‘入场券’,让它进不了淀粉的‘小房子’啦!”现场演示时,其他团队成员分发滤纸、棉签和维C溶液,指导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密信”:有的写“我是特工”,有的画小笑脸,晾干后互相用碘伏“解密”,活动室里满是“成功了!”的欢呼。 课后采访中,一位小朋友举着自己的密信说:“原来维C不仅能吃,还能当墨水!我回家要给妈妈写一封秘密信。”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发现:“淀粉和碘伏是好朋友,维C是‘第三者’!”简单的比喻里,藏着他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懵懂理解。

 

图2 学生在写“密信” 欧歆儿 摄

图3 学生密信制作成果展示 欧歆儿 摄

动手做“水精灵”,见证分子的“牵手魔法”

“见过会长大的水宝宝吗?今天我们自己做!”下午2时,毛倩楠拿着透明烧杯和海藻酸钠溶液,开启了“水精灵”实验。她先演示:用勺子舀一勺海藻酸钠溶液,滴进氯化钙溶液里,瞬间形成一颗软软的、透明的小球。“这是分子在‘握手’哦!” 为了讲清原理,她请7个孩子上台:3人一组当“海藻酸钠分子”,伸出手臂当“小手”(羧基);1人当“钙离子”,张开双手分别拉住两组的“小手”。“看,钙离子像个小桥梁,把海藻酸钠连起来,就形成了一张大网,网住水就变成水精灵啦!”孩子们恍然大悟,有的小声说:“原来不是魔法,是分子在交朋友!” 分组实验时,团队成员帮孩子们系好围裙,分发材料。三年级的小雨第一次滴溶液时手一抖,小球没成形,在队员的指导下慢慢掌握技巧:“要轻轻滴,等它自己变圆!”当她成功做出一颗粉色水精灵时,举着杯子跑向同伴:“你看我的!像水晶球!” 实验结束后,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水精灵不肯放下,有的说要观察它会不会长大,有的问:“明天还能做别的实验吗?”

图4 学生“水精灵”制作成果展示 欧歆儿 摄

科学启蒙润童心,实践行动暖乡村

从《特工密信》中淀粉与碘的奇妙变色,到《水精灵》里分子交联的趣味成形,这场科学启蒙课没有复杂的公式,却让乡村孩子触摸到科学的温度。当孩子们捧着亲手制作的密信和水精灵,追问“淀粉还能和什么反应”“海藻酸钠还能做什么”时,科学探索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这不仅是一次实验教学,更是对乡村素质教育的生动补充——它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打破“科学遥远”的认知,让好奇心转化为探索欲,让“为什么”有了具象的答案。在乡村教育的土壤上,这样的实践如同微光,照亮孩子们认知世界的新路径,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于科学启蒙的内生动力。

图5 实践团成员和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欧歆儿 摄

(湘潭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赴湘潭市先锋街道暑期社会实践团 :毛翔 蒋昊熙)

上一篇:湘潭大学三下乡团队走进先锋街道中心村:法治春风入乡村,助学政策暖人心
下一篇:湘大“心耕三义”实践团启程:社区青少年迎来“心理+科普”特色暑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