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怡老悦小·守护朝夕”——湖南省安化县民政打造“一老一小·安养童行”幸福生活共同体

一、项目背景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是我省第三大县,共辖19个镇、4个乡,总人口103万,为山区林业大县、库区移民大县、革命老区县和省直管县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日益成为绕不开的社会问题。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更使“一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爱“一老一小”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安化县民政局与时俱进,跟上民生需求变化,既有关爱“一老”的系统举措,也有助力“一小”的制度支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一)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一老一小”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所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多个方面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强化呵护“一老一小”,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就“一老一小”基本情况进行调研

(二)安化县“一老一小”基本情况调研

1、调研方法

项目由安化县民政局牵头编制调研计划,针对“一老一小”全面性和准确性的调研。一是查阅相关的政策文件、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200余篇,了解“一老一小”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实地调研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二是结合社工站调研,设计针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问卷,内容涵盖生活状况、健康情况、养老服务或教育需求等方面。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收集大量数据,以便对“一老一小”问题进行量化分析。三是实地走访。深入乡镇、养老机构、学校等地进行实地走访30余家,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观察他们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四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访谈80人,深入地了解群体的内心世界、生活经历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五是案例研究,结合社工站参与式观察法,选取典型的“一老一小”服务案例40宗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案例研究,了解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六是召开座谈会。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以及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代表开展座谈会8场次。通过讨论和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深入地了解“一老一小”问题的现状和需求,为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调研结果

安化县老年人60岁以上202212人,65岁以上146810人,80岁以上32251人;安化县现有儿童195549人(0-17周岁),其中困境儿童15949人(孤儿117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52人、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4人、留守儿童6698人、低保家庭儿童6390人、残疾儿童858人、流动儿童1430人),存在困境儿童数量多、多重困境叠加、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

经过民政社工需求调研数据分析,留守老人年纪在60-75岁占比最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67%的留守老年人因未婚、离异、丧偶原因过着独居生活,25%的留守老年人与孙辈同住。90%的留守老年人由子女进行赡养,家中经济收入来源于子女提供,子女在重要节假日才会回家探望;10%的留守老年人无人赡养或由亲戚进行赡养,基本生活来源于政府补贴及救助。基本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他们同时又受到其他许多问题的困扰。留守儿童中,父母均在外务工占88.24%,父亲在外务工占9.8%,母亲在外务工占1.96%。

二、服务分析

安化县民政局在精准服务“一老一小”中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在促进精细化助老和育小服务的同时,积极联动资源,抓整合、抓质量、抓落实,避免机械的连接和僵硬的分割,而是将“一老一小”融合起来,形成共创、共育、共助、共享的良好服务氛围,营造“一老一小”幸福生活共同体。

(一)服务理念介入

共同体理论是“一老一小”幸福生活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共同体”最早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社会学著作《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认为共同体分为三类,分别是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这三类共同体具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即共同的关系和参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社会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三个阶段。基于“共同思想”“共同身份”的共同体不断升级,逐渐出现共同体的新样态,如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职业共同体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更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二)安化县“一老一小”需求分析

1.长者服务需求

生理健康维持需求。人到老年,或多或少有些病痛,许多老人更受到慢性疾病的长期困扰,加上平时缺少锻炼或无力照顾自己,如何加强自我保健、多获取一些有关保健方面的信息成为许多老人急需了解的问题。

心理健康或情绪健康调试需求。儿女由于生活或工作方面的压力,大多很难做到天天到老人面前探望、嘘寒问暖或听老人说话,加上很多老人丧偶独居,或是交往多年的老友一个个故去,他们由此缺乏与人分享交流的机会以及亲友的心理支持,许多老人“留守”在家里面对“空巢”,倍感生活空虚、情绪低落和孤独寂寞。

精神健康护理需求。这主要是指许多老人对晚年生活不习惯或不适应,觉得失去生活目标和希望或感到自卑,开始怀疑自身存在的无价值。这些问题和需要都要求我们民政社工能有所作为,能为这些老人提供帮助。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游戏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2.未成年人安全和成长性需求分析

因父母为生计离开家乡工作,无法陪伴子女成长,部分家庭是老人带孩子,隔代教育能力不足,亲子互动方式较为单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亟待解决。还有一部分家庭暑期孩子独自在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切实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暑期生活,促进亲子共同成长,纾解外出务工家庭后顾之忧,使其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对象除了学习系统的知识教育和家庭中耳濡目染的习惯养成,社会环境和大众传播媒介对孩子的影响也亟需关注,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的涌入,影响儿童的社会文化环境,商业快餐式的文化全方位占据媒体,现代传播媒介渠道多元,传递的内容良莠不齐,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环境带来挑战,而留守儿童暑假期间居住距离远,同辈群体的社交相对隔离,给孩子们带来孤独感,存在远离现实社会,道德意识弱化的隐患。民政社工调查显示,由此带来直接影响是服务对象家庭作业完成情况都能完成占53.92%,经常能占25.49%,偶尔能占19.61%,完全不能占0.98%。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影响,

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发展的趋势从具体到抽象,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从对外显行为评价变为对内部心理世界评价,在鼓励下会出现积极行为,而关注支持不足,则会出现破坏性消极行为。站点社工调查显示,服务对象在课余时间写作业占91.18%,找朋友玩占59.8%,运动占41.18%,看电视占37.25%,玩手机占15.69%,参加课外辅导班占1.96%,画画占6.86%。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本项目在内容设计上安排人格品格教育和互动实践类课程配合度较高的特点,适当增加物理实验课程等活动的比例,寓教于乐,让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同时收获知识和快乐。同时,通过儿童的自主参与,要孩子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展现儿童的风采,确保活动新鲜而有吸引力,切实增强联谊和儿童对党的感召力。

就“一老一小”基本情况进行调研

三、项目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总目标:围绕“一老一小”需求精准发力,统筹整合,积极主动服务好老小群体,共建“一老一小”幸福生活共同体。

2.分目标

(1)根据不同需求为老年人精准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维护需求,提高生命质量;

(2)开展老年助餐活动、义诊义剪等活动,搭建老年人交流互助平台,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满足其精神需求;

(3)走访慰问困难家庭老年人、儿童,减轻经济压力,排解情绪,坚定他们生活的信念,使其面对生活更加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生活的困难;

(4)传递服务对象监护人必要的儿童养育知识,促进家庭成员的良性沟通,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关系,助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5)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保护儿童的权益。

(二)服务模式

安化县民政局按照“政社协同、老幼融合"的服务模式,整合专业社工、养老、未成年人保护队伍,形成激发新质专业服务战斗力的生成路径,共筑幸福生活共同体。共同体强调全视角关怀“一老一小”、全要素服务“一老一小”、全过程守护“一老一小”的全方位合作,构建“一核多元”党建引领,综合专业融合共同体,以全方位、高质量服务“一老一小”为定位,构建人才培养共商、专业服务队伍共建、项目服务内容共创、服务资源共享、创新理论共研、整合阵地共融、“一老一小”文化共育的"七共"促进“一老一小”发展新机制,推动新时期“一老一小”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服务内容设计

1.加强基础设计,精准服务可感可及

安化县“精准服务'一老一小'”纳入民政社工站重点项目方向:要求各乡镇社工站重点围绕“一老一小”精心开展服务,民政局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面向儿童,开展“托起朝阳”护童服务,围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安全防护等方面,鼓励受助儿童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从小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理念。面向老人,开展助老服务,围绕科技助老、文化助老、健康助老、生活助老等内容,多维度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面向家庭,开展 “学习强国进家庭”等活动,把新思想入户入脑作为基础志愿服务,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送服务,更要实现精准化关爱。县民政局按照“按需帮扶、错位救助、综合施策、精准有效"的原则,为困难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康等个性化、精准化的关爱服务,截至目前共为全县3000多户家庭提供3万余次服务。积极开展“关爱行动”,纳入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围绕让留守困境儿童思想有引领、生活有帮助、学习有帮扶。安全有保障的总体目标,建立“1+N"结对机制,聚焦困难需求,实施一人一策,就近就便链接“爱心妈妈”,组织儿童督导员、学校教师等,组团结对困境儿童,提供生活照料、课业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持续不断地把小而暖、实而准的关爱,送到最困难、最需要的2000多名留守困境儿童身边。

2.融入中心工作,服务常态长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文件精神和湖南省、益阳市相关指导要求,安化县探索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将“一老一小”关爱行动纳入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十四五”时期民政发展规划,纳入民政社工站服务重点项目清单,推动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缺人”“缺钱”“缺资源”“缺阵地”难题。“精准服务'一老一小”纳入项目方向,积极指导各乡镇社工开展服务,扩大活动知晓率和覆盖面。安化县民政局建立了“一老一小”志愿服务供需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推进项目化运行,实现“群众点单、精准派单、反馈评单”。

3.整合资源联动,服务阵地就近就便

安化县民政局以乡镇民政社工站、养老院、长者食堂等为基础服务点,联合驻区单位幼儿园、小学、银行等,定期围绕"一老一小”的需求,以守护未成年人、关爱留守老人为主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高质量实施“情暖桑榆一老一小”服务等让老人小孩感受到服务的温暖。发挥“联”字优势,通过共建、联建等方式,创造性地推动助老育小服务阵地向基层延伸,与资源链接,激发志愿潜能,共有服务“一老一幼"的志愿项目929人次,40余名社工和30余名儿童督导员服务活跃在各站点,近1万老人小孩获得了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

4.专业赋能增效,促动服务高质量发展

安化县民政局组织专业社工和养老骨干每季度参与培训。一批由高校专家、社会组织负责人、优秀社工和优秀志愿者组成的讲师团,通过现场教学、参与式培训等形式层层为专业人员开展培训,提升了社工和基层儿童督导员服务素质,增强了专业服务本领,确保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服务好的专业队伍。

除此之外,站点社工依托服务信息系统,收集“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发布志愿服务信息,采用统一的内容、格式和记录方式,及时、完整、准确记录“一老一小”信息,营造专业氛围,形成专业服务的源头活水。

工作人员上门探访老年人

四、项目计划实施过程

(一)项目进度

第一阶段:需求调研,根据需求为导向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按照项目计划,逐步推进服务内容的实施,针对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活动。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项目质量和效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由民政社工、社区工作者对项目服务进行回访,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对服务项目效果进行评估。

(二)项目内容

本项目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社工站为支撑,以一老一小为中心,从“政府、社工、社会”三个维度营造政府政策保障、社工专业服务、社会广泛响应,动员全社会形成关爱一老一小的保护网。

1、“乐龄好时光”项目通过乐龄食堂、乐龄健康、乐龄陪陪伴、乐龄课堂四个服务板块,从对老年人生活环境优化的关注走向深层精神文化关怀,持续扩大项目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向规范化的公益服务体系不断迈进。

(1)乐龄食堂:通过“益老食堂”的建设,全力打造“乐龄助残”服务体系,切实解决60周岁以上老年人“吃饭难”“吃不好”问题,“家门口”的乐龄食堂,让老年人享受幸福“食”光。为特定困难群体老人提供公益餐食,并由志愿者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2)乐龄健康:定期组织开展免费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疾病防治、康复治理、心理卫生、康养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讲座,提升老年人医疗保健意识;同时,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义诊、针灸推拿和理疗按摩等服务,做好健康保障工作。

(3)乐龄陪伴:通过“物质+服务”的形式,给老年人提供心理慰藉,促进老年人的交流互动。

(4)乐龄课堂:每月开展老年集体文娱、反诈讲座等形式的活动,同时在重阳、新春、端午等节点增设友邦志愿者专题活动,丰富老人的文化与社区生活,通过乐有所学,构建老年人的学习网络以及学习平台。

2、“茶乡润少年”儿童项目通过保障就学、保障生活、保障健康、保障安全四大板块开展相关专业服务。通过提供有针对性、专业性、可及性、有效性的关爱服务,进一步改善困境儿童的生存生活环境,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困境儿童的浓厚氛围,充分、有效地保障困境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项目回应儿童身心成长发展需求,设计适合儿童接受的“夏令营”为活动载体,贯穿“七彩教育”体系:“红心向党”红色基因传承、“心绘彩虹”橙色儿童艺术疗愈营、“安全你我”黄色安全法治教育、“最美家乡”绿色生态自然教育营、“羽动青春”白色羽毛球文化教育、“童心飞扬”蓝色陪伴心理健康成长营、“点亮未来”紫色优秀传统文化营。具体开展21堂课程,通过专业的设计,丰富多彩的内容,传递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温暖。

(三)项目目标产出

“乐龄好时光”目标产出:

第一,单场课程/活动参与人数,指标数量不少于30名;第二,项目直接受益人数,指标数量不少于120人次;第三,社区活动受益服务人次,指标数量不少于120人次;第四,社区活动指标数量92场(2年)、个案指标数量184个(2年);第五,小组指标数量46个(2年)。

“茶乡润少年”目标产出:

第一,单场课程/活动参与人数,指标数量不少于30名;第二,项目直接受益人数,指标数量不少于120人次;第三,社区活动受益服务人次,指标数量不少于120人次;第四,暑假夏令营活动,指标数量8场(2年);第五,社区活动指标数量92场(2年);第六,个案指标数量184个(2年);第七,小组指标数量46个(2年);第八,打造性教育基地,指标数量1个;第九,培养性教育讲师,指标数量22个。

(四)项目实施及管理

1.县民政局督导:聘请专家团队对项目实施进行调度和督导,制定项目实施标准和验收机制,对项目开展季度检查、中期评估和年度验收。

2.县民政社工总站主导:制定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制定项目工作计划,明确阶段工作任务,及时总结问题和经验,统筹多方资源,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3.承接机构以及乡镇民政服务站社工实施:承接机构指导乡镇民政社工开展好“一老一小”相关板块的专业服务。  

(五)工作机制方面

通过“五社联动”机制,有效将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慈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一方面针对特殊人群实施特殊关怀,建立个案服务档案,使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能得到客观评估和及时响应;通过政策宣讲,让服务对象能够及时了解惠民政策并得到帮助;通过转变帮扶形式,帮助服务对象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重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更好地适应社区和社会环境;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服务,缓解心理压力,改变负面看法,建立积极乐观上进的心态;通过资源链接,帮助服务对象链接生活、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

(六)资源联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整合了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共计39.49万元。这不仅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还促进了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七)社会影响

本项目通过为困难群体、老年人、留守儿童等提供慰问、帮扶、养老、教育等多方面的服务,有效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本项目也为社区内的其他居民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满足了他们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项目通过活动新闻稿推文,在中国记者在线、记录中国、中国电力能源网、中国公益网、今日头条、记录者网、华声在线、红网时刻、安化政法、湖南儿童福利、益阳市社会工作指导服务中心等公众号进行宣传推广658次,线上公众号阅读量及视频播放量,以及在个人抖音和朋友圈进行照片和视频宣传,总浏览量达到281503人次。

组织开展留守困境儿童暑期游玩活动

五、项目评估

“一老一小·安养童行”项目通过一年的服务落地,实施“乐龄好时光”、“茶乡润少年”2个子项目,为老年人、儿童提供常态长效服务。“乐龄好时光”项目,通过乐龄食堂、乐龄健康、乐龄陪伴、乐龄课堂四大板块提供常态长效服务,旨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目前共计老年人领域开展个案17个 ,小组活动3个,社区活动31场,服务人数25680人次。

“茶乡润少年”项目,是通过保障就学、保障生活、保障健康、保障安全四大板块开展实施。旨在回应儿童身心成长发展需求,设计适合儿童接受的服务为活动载体,开展一系列具体活动改善儿童的教育、生活、安全和健康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项目已与46所学校、50个社区(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招募教师志愿者68名、长期志愿者200余名、灵活志愿者500余名,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成功打造1个性教育示范基地,培养本地性教育讲师22人,累计开展221次社区活动和55场大型社会活动,共有30000余名儿童直接受益,发放宣传单20000余份。

七、专业反思

尽管本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亮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服务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等。

(一)加强民政社工队伍建设。采取多样化调研方式持续深入调研,提高服务需求分析的准确性,指导社工站细化服务对象、精准服务需求,设计更为合理、更具针对性的服务计划并实施,提高服务专业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社工项目的管理。加强政府、乡镇、社工、承接机构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开展内部项目监察,每月开展服务情况统计,每季度进行评估分析,准确把握各站点工作服务情况,发现服务计划与服务实际匹配度有待提高时,适时合理调整、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并实施,定期开展服务自评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发展,提高服务有效性,按时按量完成项目指标,加强服务质量检测,推动社工站运作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三)深化项目服务内容。深化专业服务内容,加强资源整合,运用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挖掘站点特色亮点,深入开展特色服务,打造特色项目,持续推进“一老一小·安养童行”服务项目品牌的打造,指导培养特色社工站点,专注打造有影响力品牌项目。(湖南省益阳市青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张琳琳)

上一篇:文苑社区:“小街问事”破解基层治理“行路难”
下一篇: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城南社区:“五社联动”下的基层治理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