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在这个炽热的暑期,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赤旗领航”实践队——国旗班的队员们来到集大中山纪念馆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开启了他们此次暑期“三下乡”征程。旨在探寻隐含在“赤旗”背后的红色信仰,深入对国旗班神圣使命的理解,队员们踏上了这条寻觅红色精神之路。
追溯往昔:纪念馆里的党史与集大故事
踏入集美大学中山纪念馆大门,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生动展现着集美大学在党的关怀下、在嘉庚精神指引下从筚路蓝缕走向蓬勃发展的历程。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学习集美学校所办进步刊物 通讯员裴李卓轩供图)
党史中的集大故事专题展共分为五个展厅,分别是“星火初燃、烽火弦歌、赤旗漫卷、曙光破晓、红星闪耀”,按照时间线顺序为队员们展现了集大与百年党史同频共振的红色篇章。
队员们了解到,并校以来,特别是百年校庆以来,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嘉庚精神引领下,学校以党的建设为“红色引擎”,不断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强化“红色壁垒”锻造机能,孕育了一批样板支部和“红色标杆”,形成了具有集大特色的党建品牌矩阵,点燃了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熊熊火炬。
在馆内,习近平主席勉励弘扬嘉庚精神的相关内容成为队员们关注的焦点。在百年校庆之际,习近平主席来信对集美师生亲切地说:“希望集美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凝聚各方力量,勇于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主席的这一番话,让队员们更坚定了心中对国旗的敬畏之情和理想信念。
精神传承:嘉庚精神的时代注解
风范永存,文脉永续。走出党史中的集大故事展厅,队员们来到陈嘉庚与历史文化名人专题展处继续学习。
据讲解员介绍,“嘉庚先生当年变卖资产维持办学,甚至连自己的住宅都曾抵押,这种‘教育救国’的信念至今仍激励着集大人。”队员们驻足凝视展柜中先生用过的钢笔与规划手稿,深刻体会到先辈为教育事业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心中爱国之情愈发浓烈。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学习校主生平事迹 通讯员裴李卓轩供图)
讲解员也详细解读了嘉庚精神内涵——爱国、诚信、改革、勤俭,每一个字都深深烙印在队员心中。“将爱国放在首位,足以说明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高尚品格,以及他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校主是我们青年学子的精神标杆。”实践队队长王怀阳在参观时感慨道。队员们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到,嘉庚先生不仅创办集美大学,还在抗战时期组织南洋华侨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的精神,让队员们对“爱国主义”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生涯中,历史和时代激荡着陈嘉庚先生的爱国情怀。高举旗帜、不懈追寻,不惧困苦、坚毅前行,丹心传承、矢志报国的人文精神已深深融入到集美大学的血脉中,也将激励着一代代集大人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担在肩上,忠于祖国,不负时代。
岁月回响:第二集美学村的坚守之光
下午,实践队来到大田,继续探访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在这里,队员们仿佛能够听到当年学长学姐的朗朗读书声。抗战时期,集美学校师生背井离乡来到此处,在战火纷飞中坚守教育阵地。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述 通讯员班英杰供图)
踏入保存至今的校舍,队员们看到,在斑驳的墙壁上仍留有当年师生手绘的抗日标语,课桌上刻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字迹。“很难想象,前辈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求学之路该有多么艰难。他们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的坚守,实在是令人敬佩。”队员张达抚摸着老旧的木质讲台感慨道。这里的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嘉庚精神的延续,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艰难,知识和教育始终是民族复兴的希望之光,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支撑理想信念之基。
(“赤旗领航”实践队队员在馆内合影留念 通讯员裴李卓轩供图)
通过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赤旗领航”实践队队员在历史遗迹与精神传承中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洗礼。嘉庚精神与爱国情怀交织成一面飘扬的“赤旗”,正指引着他们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精神力量,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在新时代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悟爱国主义精神的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通讯员 毛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