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4 日,巢湖学院 “锦簇共荣,铸梦同兴”民族团结实践团深入含山县环峰镇大庆社区,以 “五色网格工作法”为切入点,解码基层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社区党委书记裴仁琼携少数民族居民代表、“五老志愿队”成员与实践团展开深度交流,其探索的 “空间融合 + 服务浸润 + 文化共鸣”三维路径获省级媒体关注。
一、五色网格织密服务网络:23 个少数民族家庭的 “专属色谱”
“红色标注独居老人、黄色标记少数民族家庭、蓝色代表侨眷……” 裴仁琼展示的社区网格平面图上,23 名少数民族群众与 59 户侨胞家庭被赋予专属标识。社区创新推行 “五色网格工作法”,将辖区划分为 12 个网格单元,培育 “全科社工 + 民族政策宣传员” 复合型队伍,实现 “需求 5 分钟响应、服务 24 小时在线”。其中 “王姐工作室” 累计化解涉及少数民族的邻里纠纷 47 起,成功率达 100%,某回族商户与汉族邻居的店面改造纠纷,通过 “情理法”三步调解法 24 小时内妥善解决。
图为裴主任为实践团介绍社区情况(郜玉婷供图)
二、适老空间里的民族交响:民乐团奏响融合乐章
实践团在社区适老化空间看到,多功能放映室正在展映《同心共筑中国梦》纪录片,舞蹈室内回族奶奶与汉族奶奶们同场排练扇子舞,书画室里回族老人的隶书作品《民族团结一家亲》悬挂正中。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团由汉、回、苗三族老人组成。 这些常态化开展的文化活动,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适老空间
三、银发智囊团里的共治密码:五老志愿队的 100% 调解率
座谈会上,“五老志愿队” 队长翻开工作日志:近三年协调解决跨民族矛盾 83 起,通过 “现场勘查 - 民俗讲解 - 法律释明”三步工作法顺利化解。社区同步推行 “业委会共治”模式,汉族业委会主任牵头完成的小区适老化改造工程中,特别增设的民族特色休憩亭成为各族老人议事的 "同心亭"。老年大学开设的民族舞蹈、方言文化课,吸引 多人次参与,形成“银发群体带动全龄融合” 的生动局面。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大庆社区书记、业委会主任、“五老志愿者”座谈现场
“就像社区那棵 30 年树龄的石榴树,根须各异却共饮一渠活水。”裴仁琼指着窗外的景观树道出治理哲学。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手记中写道:大庆社区用五色网格的精准服务、适老空间的文化共振、银发智囊的共治智慧,将 23 名少数民族群众的 “微需求”转化为基层治理的 “微动力”,其探索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了可复制的社区样本。
(通讯员 钱思涵 付加佳 | 供图 张敏皓 郜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