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刀,一张黄牛皮,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光影交错间雕刻出千年非遗的魂和韵。7月7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麦影拾光”团队成员踏上前往湖北省仙桃市郑场镇贾窑村的路,此行旨在对仙桃皮影戏非遗传承人龚贻鹏先生进行专访,深入了解皮影戏相关知识,探寻皮影戏背后的文化基因与传统困境,为促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加大宣传力度贡献绵薄之力。
匠人坚守:以时光雕琢非遗之美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俗语在龚贻鹏先生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采访过程中,老先生手上的活计几乎未曾停歇。刻刀在他指间灵活游走,时而轻盈如蝶,雕琢出细腻的花纹;时而沉稳如石,刻划出分明的棱角。黄牛皮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随着刀起刀落,一个个生动的轮廓逐渐显现,那份手法的娴熟、刀工的精准,让在场的团队成员无不惊叹。
龚先生的工作室就设在村委会的一间屋子里,陈设简单却整齐有序,处处透着匠心——墙上挂满的各式皮影成品中,武将铠甲的鳞片纹路清晰可辨,仕女裙摆的褶皱灵动飘逸;桌上散落着待完成的坯料与刻刀,大小不一的刻刀排列整齐,见证着他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老先生笑着说,只要一有空闲,自己就会泡在这里,琢磨新的造型,完善旧的作品,总想着在有生之年能多留下些像样的皮影人物,“多刻一个,就多一份念想”。这份坚守,源于家庭的熏陶,更源于对技艺深入骨髓的热爱。
图为龚贻鹏老师制作皮影过程。王子健供图
传承之困:十年磨一剑的现实挑战
当团队成员好奇地询问如何才能练就这般精湛的技艺时,龚先生放下刻刀,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刚刻好的皮影边缘,语重心长地说:“关键在于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万万不能急于求成。”他解释道,制作皮影是个精细活,从选皮、制皮到画稿、雕刻,再到上色、装订,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就拿雕刻来说,一个巴掌大的皮影头像,光眉眼间的纹路就得刻上百刀,稍有分心就会刻错,错了就只能作废重来。”他坦言,年轻时也曾因求快出过错,后来才慢慢明白,过度追求速度只会适得其反,唯有静下心来,专注于每一个细节,才能让作品活起来。
龚先生告诉团队成员,当地皮影戏文化底蕴深厚,早年间村里不少人都了解相关技术,会制作或表演皮影戏。但如今,皮影戏从业人员却在逐渐减少。“主要原因在于皮影戏所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太少。”龚先生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鲜少有人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这份收入微薄的工作。”即便经济效益微薄,他仍执着于“多刻一个,就多一份念想”,让仙桃皮影戏逐步走向国际。正是在龚贻鹏先生等一批坚守者的努力下,仙桃皮影戏正在逐步发展,一步步走向国际化,名声也一天比一天响亮。
图为龚贻鹏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制作过程。唐月供图
初心如炬:让非遗在新时代发光
在龚先生详细讲解完皮影人物制作的相关过程后,团队成员亲身体验雕刻后,更懂传承不易:力道稍偏便戳破皮子,刀锋错向就纹路断裂,初学者往往几刀就毁掉坯料。龚先生介绍,成为合格艺人需至少十年苦练,每日与刻刀、皮子为伴,反复打磨基本功。但现实中,收入微薄、耗时漫长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从业人员日渐减少,成为皮影戏传承的最大难题。在采访的最后,面对满室心血,龚先生眼神坚定:退休后将所有皮影无偿捐给国家,“让更多人看见它们,了解这门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为皮影染色。唐月供图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户洒进工作室,照在那些色彩斑斓的皮影上,光影交错间,仿佛看到了皮影戏在岁月长河中流转的身影。“麦影拾光”团队的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慨踏上归途,他们深知,非遗传承之路虽难,但只要有像龚贻鹏先生这样的坚守者,有更多人参与进来,皮影戏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毛锦智 肖晗雅 陈浩斌 邓海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