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解码古籍传承发展:与西北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对话之旅

古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守护文化根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正遭受自然损害、人为损坏等多重威胁,面临着数字时代的“淘汰”风险。为探寻西安地区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新路径,2025年7月9日,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赓续文脉:长安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调研队前往西北大学图书馆,深入了解其古籍保管利用现状,近距离感受古籍的历史厚重与文化魅力。

(团队成员在西北大学图书馆前合影留念)

漫步古籍天地:细品古籍历史内蕴

7月9日上午,调研队在古籍工作人员石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西北大学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石老师为团队成员介绍了西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馆藏情况及其地位,详细讲解了部分特色古籍历史渊源及学术价值。石老师讲到,西北大学图书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多达18万余册,古籍藏量位居陕西省前三位,收藏范围广泛。

(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详细讲解展柜古籍)

随后,石老师带领团队参观古籍珍藏室,纯樟木的古籍柜里存放有众多珍贵的古籍善本,一侧的展柜中陈列着部分极具代表性的古籍。团队成员在石老师极富历史趣味的讲解下深入了解了部分珍贵古籍善本的“前世今生”。石老师指着展柜中唐末五代时期的敦煌文书介绍道:“它所用纸张是黄柏汁浸染的黄麻纸,可防虫蛀,加上藏经洞的封闭环境,才得以保存千年。”石老师逐一讲解这些古籍的保存状况和背后的历史故事,团队成员们全神贯注,不时驻足凝视,为古籍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所深深震撼。

深度访谈:古籍保护的制度与实践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对石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主要围绕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展开。石老师说道,古籍室配备恒温恒湿机,为古籍提供稳定适宜的温湿度环境,采用樟木书柜存放古籍以及其他防虫措施,此外还实行分级管理与双钥匙门禁制度,以做好古籍原生性保护工作。谈及修复,她提到馆内现有专门修复室和专业修复师,今年已修复四五部古籍,同时积极与其他机构协同开展古籍修复工作。

(团队成员对古籍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走进文献修复保护中心,见证 “妙手回春”

最后,团队一行人来到馆内文献修复保护中心。文献修复人员胡老师为团队成员细致讲解文献修复的流程。从古籍的清洗、去污、脱酸,到纸张的修补、装订,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艺。胡老师现场演示了部分修复操作,展示了如何运用专业工具和材料,让受损的古籍重焕生机。“修复古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修旧如旧”,胡老师介绍道。通过古籍修复工作的参观学习,团队成员了解到古籍修复是一项严谨细心,不容出错的工作,深刻体悟到科技创新对文献修复的重要助推作用。

(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演示古籍修复流程)

此次调研之旅,不仅让团队成员近距离触摸到珍贵古籍的温度,更深刻理解了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紧迫性与复杂性。从樟木书柜的传统智慧到恒温恒湿的现代技术,从古籍修复师的妙手回春到跨机构的协同合作,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每一步实践,都是对”赓续文脉”的生动诠释。

作者:王欣悦、王艺谚

大学:西北大学

队伍专项:科技创新强国实践

队伍名称:赓续文脉:长安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调研队

上一篇:湖南信息学院筑梦砺行社会实践团:在湘阴县江东社区展开“科普防溺水,青春护童行”的公益活动
下一篇:拾穗志愿服务队走进长梁村——红色旧址浸润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