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古法造纸的千年余韵,我们踏入大别山深处的毛尖山。这里,不仅是桑皮纸的故乡,更是一段指尖上的文明史诗,在时光的长河中浮沉,亟待新生的火种。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一员,“岳响未来”非遗薪传队的青年们,怀揣着守护与创新的使命,零距离触摸这项濒危的“纸中活化石”,探寻薄薄桑皮纸背后,那份承载着祖辈智慧与山乡未来的厚重密码。在纸浆翻涌的水槽旁,在匠人布满岁月刻痕的掌指间,我们试图读懂坚韧纤维里交织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根脉的坚守与振兴的当代命题。这不止于一次观摩,更是一场关于守护、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为古老技艺的活态新生,点燃最初的星火。
一、指尖上的千年呼吸:触摸桑皮纸的脉动
桑皮纸非遗传承基地,仿佛一座时光的驿站。在传承人深邃的目光和细致的讲解中,我们系统呼吸了这项千年技艺的历史源流。从特定桑树皮的严苛选材,到古法沤料、蒸煮漂洗的时光淬炼,再到打浆抄纸、焙晒定形的匠心独运——每一步,都是与自然对话的古老语言。我们尤其铭记了桑皮纸“纸寿千年”、坚韧耐腐、纹理天成的独特文化价值与生态密码,那是先民智慧在纸页间的永恒低语。
随后,传承人现场演绎了古法抄纸的神韵。浸帘、荡料、出水、覆纸、揭纸……行云流水的动作,是岁月沉淀的指尖芭蕾。一张张桑皮纸在匠人手中诞生,如同被唤醒的古老生命。队员们忍不住亲手触摸这历史的肌理。队员梁羽指尖轻抚,感慨道:“这触感如此不同,带着生命的粗粝,纤维清晰可见!果然是穿越千年的‘活化石’,每一道纹理都在诉说故事。”
二、古艺新生:在传承的十字路口点燃星火
实践的深度,在于思想的碰撞与责任的担当。队员们带着前期研究的“桑皮纸+”创意构想,与传承人及基地负责人展开了恳切的对谈。面对传统工艺的效率瓶颈、年轻世代的认知隔阂、市场推广的狭窄通道等核心痛点,我们用心聆听,记录下传承人最真切的困境与最深切的渴望。
队员尤伟提出了探索性的思考:“在保留核心手工灵魂的前提下,能否在部分标准化环节——如原料粉碎或均匀搅拌中,引入安全可控的无人化机械辅助?让效率为匠心赋能?”这关乎传统与现代平衡的命题,引发了现场关于守护本真与拥抱时代的深入探讨。从产品设计的创新可能,到数字化传播的广阔路径,再到文旅融合的生动图景,队员们收集了宝贵的一线反馈与智慧火花。
指导老师许运山在研讨中深刻指出:“此行,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溯源,更是一次为古艺把脉问诊。队员们带回的一手资料、真实声音与创新思考,如同珍贵的火种,为后续点亮文创设计的灵感、开辟数字传播的通途、探索桑皮纸活态新生的赋能方案,奠定了无可替代的实践基石,指明了薪火相传的方向。”
实践队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访谈
传承人为队员讲解制作过程
队员了解桑皮纸的原材料
三、薪火相传:岳西古艺的未来之光
深入毛尖山的腹地,沉浸于桑皮纸的千年智慧与濒危现实,队员们心中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之根,扎得更深、更牢。我们精准锚定了传承路上的荆棘与期盼,清晰地听到了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呼唤。
寻迹大别山,薪传古岳西。一张薄纸,承载着千年的呼吸;一群青年,肩负着点燃未来的使命。在毛尖山的氤氲水汽与坚韧纤维中,“岳响未来”非遗薪传队的实践,不仅留下了探寻的足迹,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我们深知,守护非遗,不是将历史封存于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是要让它在时代的土壤里,汲取创新的养分,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古法造纸的千年薪火,将在青年一代的接力传递与智慧赋能中,照亮岳西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新征程。这纸脉的延续,便是我们对历史最深情的回应,对未来最坚定的承诺。(通讯员:梁羽,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