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非遗匠心丨“海丝寻舟”实践队拜访福船匠人杨良盾,探寻手工凿刻中的千年船艺传承

在泉州晋江深沪的私人福船工作室里,木屑随着凿刀的起落簌簌飘落,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良盾正伏在案头,专注地制作福船船模的龙骨。近日,“海丝寻舟”团队通过实地拜访与深度访谈,深入探寻这位老匠人手中的木帆技艺,试图解开其背后的文化密码。

木构里的海洋智慧:从水密隔舱到船眼信仰

福船的设计凝聚了老祖宗的智慧,其独特的斜形船身和三角形船侧结构,能够在风压下有效减少船体倾覆的风险。而压舱技术更是关键所在。杨良盾指着模型解释道:“桅杆高、船身轻,全靠压舱石稳住重心,不然遇到风浪很容易翻船。”此外,水密隔舱工艺也是福船的一大亮点,杨良盾曾在太平公主号复原工作中亲证其威力:“2010年那艘船被撞断成两截,多亏隔舱设计,两头才没有沉没,这堪称老祖宗的船舶安全系统。”船头的“龙目”(船眼)也藏着独特讲究。杨良盾强调:“钉船眼绝不能钉三个钉,这是行内大忌!必须以中线分上下各钉一钉,钉头还要系上红布‘钉睛’。”老辈人说,这是给船“点睛”,既是祈福平安,也是一种规矩。这种融合实用与信仰的细节,贯穿了福船建造的全过程。

(图为杨良盾指导实践队成员做的龙骨)

手工与技艺:从七日线稿到活结绳扣

案头的泛黄图纸,是匠人坚持的见证。杨良盾轻轻摩挲着纸页,感慨地说:“手工画图纸得七八天,简单的也要几天。虽然不如电脑画图快,但每一笔都得精准计算比例,龙骨、桅杆的高度都有古法规制。”

模型上的升帆系统更是匠心独运——滑轮组巧妙运用“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原理,将数十斤的帆力分解为人力可及的重量。“四个滑轮穿绳后,升帆就轻松多了,这是老祖宗的物理学。”杨良盾解释道。

帆布工艺同样考究。虽然没有采用月港薯莨染,但杨良盾的帆制作自有门道:“四边必须包绳,不然风一吹布就裂。”他一边演示活结绳扣,一边说:“这些结都是手工编的,机器做的没弹性,遇到风容易崩。”从选材到组装,每一道工序都烙印着“匠人温度”。

传承之困:当激光雕刻遇上手工凿刀

在作坊的角落里,激光雕刻机与手工工具并存,形成鲜明对比。杨良盾看着激光雕刻机,坦然说道:“要是会电脑画图,激光切小件就快多了。”然而,他随即拿起凿刀,语气坚定地说:“可有些活儿机器代替不了,比如桅杆穿孔,力道掌握不好,木头就容易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折射出技艺传承的现实困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后继无人的现状。杨良盾无奈地说道:“现在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嫌学艺周期长。”尽管他常去各地非遗馆展示水密隔舱技艺,但真正愿意坐下来学习的年轻人却寥寥无几。“上次去学校讲课,孩子们连水密隔舱都没听过,只知道工业造的大船。”杨良盾的语气中透着一丝失落,传统技艺的传承之路,似乎愈发艰难。

(图为杨良盾与他的作品)

匠心坚守:从太平公主号到非遗展演

回顾职业生涯,杨良盾最难忘的经历是参与太平公主号的复原工作。他回忆道:“当时完全按照老商船的资料建造,没有动力装置,全靠帆力航行。跨太平洋回来时,船被渔船撞断,多亏了水密隔舱的设计,船才没有沉没。”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信传统技艺的不可替代性。

如今,虽然接的订单少了,但杨良盾却频繁受邀前往泉州艺术馆、非遗馆进行展演。他自豪地说:“我去过新疆、上海,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老祖宗的造船智慧。”

(实践队与杨良盾的合照)

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中,团队不仅见证了福船技艺的坚守,也深刻感受到了其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杨良盾的故事,不仅是对一门古老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化记忆的守护。而“海丝寻舟”实践队的调查研究,不仅记录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延续这份技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文字:叶佳玲 陈咏鑫

图片:“海丝寻舟”实践队

上一篇:探寻船模技艺,传承海丝文化
下一篇:佛大学子赴马圩镇调研贡柑产业,科技兴农助力“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