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舟旅健院青浜青衿筑梦实践团深耕青浜岛:“零 废海岛” 实践绘就生态文化共兴图景

在浙江省舟山市东极镇青浜岛的海滩上,一群身着蓝色志愿服的年轻人正弯腰捡拾海漂垃圾,他们手中的塑料瓶、渔网碎片,不久后将变身为承载海洋故事的文创产品。这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青浜青衿筑梦实践团开展 “零废海岛・益居计划” 的生动场景。该团队以 “资源循环利用 + 文化创意赋能” 为双引擎,在这座被誉为 “海上布达拉宫” 的海岛探索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全国海岛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春方案。

精准调研筑基:摸清海岛 “生态家底

青浜岛陆域面积 1.41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 600 人,因独特的石屋群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成为舟山旅游新名片。然而,内外海流交汇带来的海漂垃圾、渔业生产遗留的废弃渔具,以及旅游业发展产生的生活垃圾,逐渐成为制约海岛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24 年数据显示,当地公益组织全年清理海漂垃圾 2153.97 千克,回收居民可回收物 17735 千克,其中厨余垃圾占比达 57%,垃圾处理方式单一与资源闲置问题突出。

7 月初,实践团联合青浜海岛环保公益发展中心,与岛民、民宿主、商户开展多场座谈会,走遍全岛,充分了解了青浜岛,“我们发现海岛地形复杂,传统垃圾清运模式效率极低。”外联负责人林怡洁说。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民宿、游客、商户。 李锡儒 供图

文创破圈:废弃 “海货” 身文化载体

在青浜岛老房子改造的文创工坊里,一件件由废弃渔具创作的艺术品令人眼前一亮: 用渔网编织的海洋主题挂件、海玻璃镶嵌的漂流木渔船模型、再生纸浆制作的海岛风景折扇…… 这些作品不仅保留着大海的 “肌理”,更融入了渔家文化元素。

青浜岛上文创产品。 李佳豪 供图

“每块海玻璃都经过海浪数年打磨,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文创开发组张时介绍,团队从 15-20 个创意构想中精选出 8 个重点方案,计划通过 “居民家庭代工 + 小型工坊” 模式实现量产。他们创新性地将卫星地图数据融入设计,制作出东极岛立体地图,岛礁部分嵌入青浜岛特有的海玻璃,让地理坐标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图为设计的其中一个文创产品的效果图和3D打印模型。 张时 供图

为扩大环保理念传播,团队在海岛集市开展 “零废弃纸扇 DIY” 活动,采用天然竹材、再生纸及可回收塑料制作的纸扇,一面印着 “零废海岛,你我共建” 的标语,一面绘着青浜岛标志性的石屋群。“既能解暑又能传递理念,游客很喜欢。” 宣传组负责人李锡儒说,活动单日吸引超 200 名游客参与。

图为团队开展的“零废弃纸扇DIY”活动。李佳豪 供图

全链赋能:构建海岛可持续发展生态

实践团构建的 “捡拾 - 加工 - 推广 - 售卖” 全产业链,正在重塑青浜岛的发展逻辑。在回收环节,他们联合当地公益组织开展 “净滩行动”,回收的可回收废弃物为文创提供稳定原料;在销售环节,通过 “网上店铺 + 民宿展架 + 直播带货” 多渠道布局。

“我们不仅要‘输血’,更要培育海岛‘造血’能力。” 带队老师冯磊表示,团队正推动建立 “青浜生态文化数据库”,用无人机航拍记录海岛环境变迁,邀请老渔民口述渔俗故事,为文创开发注入深层文化内涵。同时,设计的 IP 形象 “海璃小精灵” 计划应用于环保宣传海报和文创包装,成为连接海岛与外界的情感纽带。

图为青浜海岛咖啡店的文创展示角。 李佳豪 供图

宣传落地与实地推进:实地走访推动计划落实

团队在社区公告栏张贴宣传海报,并通过多渠道发布项目信息。成员们实地走访,入户居民、走访游客、商户交流等宣传“零废弃海岛”理念。文创小组与当地公益组织、商户洽谈,了解市场需求。“在和当地一家民宿老板沟通时,他对我们的文创产品很感兴趣,还提出了一些结合游客需求的建议,这让我们很受启发。”文创小组负责人张时表示。

图为入户与居民沟通、向游客宣传、与商户交流宣传。 李佳豪 供图

这座曾经被垃圾困扰的海岛,正凭借 “零废” 实践焕发新活力。正如青浜海岛环保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严善跃所说:“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方案,更是让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

图为团队合影。 林怡洁 供图

“我们看到了岛上居民对环保项目的支持,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完善方案,推动项目持续开展。”团队负责人李佳豪说。此次实践活动中,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的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在青浜岛,他们深入调研、积极实践,用青春智慧为海岛生态文化发展贡献力量。未来,实践团将持续跟进项目进展,推动“零废海岛・益居计划”落地生根。

指导老师和芊彩在谈及项目初衷时强调,“我们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海岛实际结合,比如用旅游管理的思维优化文创产品的市场路径,用健康管理的理念推动垃圾分类与居民生活习惯改善,用大数据技术的专业技能对岛内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看到岛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甚至主动提出改进建议,这才是实践最珍贵的成果。”

未来,实践团已制定两年规划,将在完善电商渠道基础上,提炼 “青浜模式” 向舟山其他海岛推广。这场由青春力量驱动的 “零废革命”,正在东海之滨书写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共赢篇章。

(青浜青衿筑梦实践团 李佳豪 供稿)

上一篇:艾草蜜柚映红心,脚步丈量振兴路——江西科技学院“三下乡”实践活动纪实
下一篇: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子社会实践 用爱与文化点亮留守儿童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