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3月长沙市民政会议明确将“助餐”作为“六助”养老服务重点攻坚方向后,长沙正积极回应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核心关切。如今,在长沙多个社区,刷脸就能享用实惠热乎的饭菜,长者食堂的烟火气正温暖着千家万户。了解发现,为落实“六助”服务中的“助餐”要求,各社区正通过盘活社区资源、引入专业机构、推广智能助餐等方式,加速构建覆盖广泛、便捷可及、经济实惠的社区助餐服务体系。
从天心区银发族餐厅政社企联动,3年服务18万人次,“刷脸用餐+免费午餐”暖民心,到雨花区冯家冲社区“和邻荟”食堂“双轨制”运营,农场直供+上班族订餐,反哺老年助餐,再到开福区湘民社区阶梯补贴+健康定制,志愿者送餐到家,公益与市场双赢……一张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社区食堂网络,正在星城大地迅速铺开,成为解决居家老人“一顿饭”难题的关键支撑。
银发族餐厅:社区“暖心厨房”的多元创新实践
当买菜做饭成为负担,一顿热乎、营养的饭菜,成为许多社区长者面临的现实难题。银发族餐厅(社会运营方为长沙市银发族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发族”)以创新模式与温情服务,不仅破解了“吃饭难”,更打造了社区长者乐享生活的新枢纽,成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生动注脚。
长者在天心区新开铺街道桥头社区银发族餐厅用餐。
银发族社工前期社区探访发现,不少长者靠囤积包子或简单打包解决餐食。为了让长者在家门口吃上热乎、可口、健康的饭菜。2021年下半年,创始人陈玲带领团队在总结首家银发族餐厅(2018年创办)经验后,重启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团队高效推进,通过精准选址、标准化建设、团队组建、菜单研发与宣传推广,一年内成功在新开铺街道桥头社区、裕南街街道东瓜山社区、赤岭路街道芙蓉南路社区三地建立实体老年食堂。同时,积极拓展配餐合作(如白沙花园社区、湘中海小区等),构建起“中心厨房+社区网点”的雏形。
在赤岭路街道芙蓉南路社区银发族餐厅,社工正开展文化美食活动。
以东瓜山社区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社区以老旧单位宿舍为主,全为无电梯老楼,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占比超88%,其中许多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社区共有62栋住宅楼,1800多户,5000多居民,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000人。截至2024年底,仅运营两年多的东瓜山、芙蓉南路两家食堂,已累计服务辖区长者近1500人,提供堂食超100,000人次,送餐上门超1,000人次。三家餐厅总计服务长者近两千人,服务人次突破180,000大关,成为社区不可或缺的“暖心厨房”。
天心区赤岭路街道芙蓉南路社区银发族餐厅组织老年人开展水果沙拉活动。
银发族餐厅的成功,核心在于构建了“政府主导、社区搭台、社会运营、多方协同”的可持续生态。长沙市政府出台政策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具备助餐功能,并提供建设与运营补贴。天心区民政局创新推出“长者用餐补贴”(符合条件的老人每餐享3元优惠),并联合银行开发“刷脸支付”系统,实现补贴精准便捷直达与数据透明监管。社区居委会提供核心支持,包括免费盘活闲置场地(如东瓜山集装箱食堂改造案例)、参与日常监督,部分还提供建设资金或物资。桥头、芙蓉南路、东瓜山食堂均由社区积极引进,银发族运营,形成“社区信任背书 + 专业运营保障”的良性循环。作为社会运营方,银发族秉持“因地制宜、盘活资源”理念快速响应需求。
在东瓜山社区银发族餐厅,老年人使用刷脸支付用餐。
银发族餐厅的愿景超越解决温饱,致力于成为社区长者的生活驿站、社交平台和关爱中心。在供餐体系上,每日提供营养均衡的标准套餐(三荤三素一汤),并创新推出灵活点菜、食材代加工、定制家宴(生日宴、团圆饭预订)等特色服务,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包粽子、做月饼等活动,弘扬文化增进互动。“刷脸支付”系统极大提升了长者就餐的便捷性与尊严感;公益方面,在裕南街街道、东瓜山社区支持下,“裕见爱免费午餐”项目(2023年)为裕南街街道25位散居特困老人提供连续61天、总计1,525份免费营养午餐,开创了“政社企”联动帮扶路径。“小荷加油站”公益项目(2023年)则精准解决双职工家庭痛点,工作日中午为社区孩子提供营养午餐、专属学习/午休空间及看护,为忙碌的家长卸下中午接送、备餐的重担。
为织密便捷助餐网络,东瓜山社区银发族餐厅还与“饿了么”平台合作(东瓜山社区党委协调),由专业骑手为散居特困老人送餐,并在白沙花园、桥头社区下属小区等设立多个助餐点;芙蓉南路社区食堂首创“食品监督委员会”,由5名社区骨干志愿者定期监督加工、卫生并收集反馈,创新实践“社区共治”保障食品安全。
在赤岭路街道芙蓉南路社区银发族餐厅,长者正在用餐。
从为银发族破解“吃饭难”,到为双职工家庭纾解“带娃忧”,银发族餐厅以社区为基,以科技为翼,以仁爱为核,勾勒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民生服务新图景。未来,银发族将持续深耕社区,通过模式创新提升可持续性、服务创新拓展价值边界、技术创新优化体验效能,努力让每一位社区长者乐享美味“食”光,安度幸福晚年,为构建更具温度与韧性的老年友好型社区贡献力量。
“和邻荟”老年食堂:破解养老餐难题的“双轨制”幸福餐
在长沙雨花区井湾子街道冯家冲社区,面对辖区内326位80岁以上高龄老人、48位独居老人以及众多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迫切用餐需求,“和邻荟”老年食堂(该食堂是冯家冲社区今年六月齐力共建的新探索)应运而生。食堂从精准聚焦服务对象入手,通过扎实的入户调研和需求评估,优先保障最需要帮助的老年群体,目前每天风雨无阻地为近30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社区居民为冯家冲社区老年食堂“和邻荟”点赞。
食堂运营处处体现“适老为本”的温度,餐食方面由营养师定制,保证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的营养均衡,提供软烂易消化的菜品并兼顾本地老年人口味偏好;服务流程上配备了专职人员,确保周边3公里范围内送餐及时;堂食环境则充分考虑了无障碍通行、防滑防摔及座椅舒适度;所有服务人员均经过专业老年沟通培训,善于利用就餐契机传递健康知识、组织简单社交活动,营造温馨氛围。
而支撑这一暖心服务的,是一个高效的多元协同支持网络。根据雨花区老年助餐补贴政策,年满60周岁的长沙户籍老人持身份证明到社区助餐点登记后,可享受分级补贴:普通老人每餐补贴3元,低保及失能半失能老人补贴6元/餐,散居特困老人补贴高达10元/餐。同时,社区食堂也为年满80岁的困难老人提供了免费享用自选称重堂食的保障;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积极发挥纽带作用,组织需求摸排、发动低龄老人成为互助志愿者并监督服务质量;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湖南椿满园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营,整合资源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方便家属为老人订餐、充值或了解情况,促进家庭参与。
冯家冲社区金秋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与“椿满园”工作人员进行送餐。
面对老年食堂普遍面临的可持续运营挑战,“和邻荟”探索出独特的“双轨制”路径,在坚守为老服务核心的同时,依托自有农场直供本地新鲜食材(瓜果类、茄果类、叶类根、茎类等)的成本与品质优势,同时还面向周边写字楼上班族提供健康、高性价比且融合湘式热炒风味与创新元素的日常餐饮,坚持每周更新菜品,日均供餐约200份,这一“自我造血”机制,有力反哺了公益助餐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雨花区冯家冲社区老年食堂“和邻荟”。
目前“和邻荟”已切实解决了数十位老人的日常就餐难题,减轻了家庭照护负担,并联动居家养老服务站拓展了健康监测、文娱活动等服务,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支点。未来计划深化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推出“健康膳食”项目,并探索拓展日间照料功能,持续推动服务从保障“吃得饱”向实现“吃得好、有温度”升级。冯家冲“和邻荟”的“双轨制”实践,不仅让长者饭碗端得更稳,更是多方协同下对“老有所养”最朴素的守护与升级。
一餐热饭暖夕阳,解锁社区食堂的“湘民密码”
上午十一点,长沙市开福区秀峰街道湘民社区老年食堂(以下简称“湘民食堂”)里,锅铲翻飞,香气四溢。清蒸鱼、炖豆腐、清炒时蔬的香味,对推门进来的吴日中爷爷而言,是生活的安心剂。“以前自己吃饭总对付,现在出门散个步就能吃上热乎营养饭,刮风下雨还有人送到家,真是解决了大难题。”吴爷爷的感慨,道出了湘民食堂的核心使命——精准破解特定群体的“吃饭难”。
长者在湘民社区老年食堂--“幸福食光”内休息聊天。
这间食堂的诞生,源于精准的需求把脉。开伙前,200多份问卷和多次座谈会深入社区,摸清了居民的“胃口”,偏好清淡,午餐价格接受度在10-15元区间。更重要的是,听到了像吴爷爷这样无暇做饭老人的真实困境。这些扎实调研,成了服务的基石。据此,食堂调配的菜单,严控油盐糖,以蒸炖煮为主,确保软烂易消化。菜品随季节调整,并对传统菜式(如梅菜扣肉)进行减脂改良,更贴合老年需求。价格上更是温情,对老人实施阶梯补贴——60-79岁每餐补2元,80岁以上补4元,失能失智行动不便者高达12元,困难群体还有8-12元专属简餐。真金白银,切实减轻负担。
四方联动,小食堂大协作。支撑这份精准服务的,是“街道主导、社区协调、社会运营、居民参与”的四方联动。街道统筹规划,确保民生需求落地;社区化身“协调员”链接资源,探索“空间换服务”;专业机构“善孝堂”负责运营,严把食安关;居民则成为活跃细胞——或当志愿者送餐帮厨,或通过意见箱、微信群直言反馈。根据《湖南省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若干规定》,省级政策层面支持,提供了用地、税费等政策东风;长沙市和开福区层面精准滴灌:3万元建设补贴助启航,年服务超6000人次获3万元运营补贴添动力,居民水电价更显著降成本。
湘民食堂的服务,远不止一顿饭。一支由专职配送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队伍风雨无阻,确保热饭准时送达每位高龄、失能老人家中。辖区王爷爷的故事令人动容:老年代步车侧翻致肩骨折,子女不在身边,站长紧急送医后立刻将他纳入送餐名单。根据身体状况,营养师定制富含蛋白质和钙的康复餐,如虾仁蒸蛋、大骨汤。送餐员不仅送饭,还常陪聊、帮忙扔垃圾取快递,送上门的更是关怀与支撑。食堂所在的社区善孝堂居家养老服务站,延伸为“健康驿站”。餐后可免费测血压血糖;每月健康讲座普及慢病防治;站内艾灸凳、按摩椅等理疗设备无偿开放。重阳、春节的饺子宴、写春联活动,更让饭香里升腾起节日暖意与社区归属感。
长者在湘民社区老年食堂--“幸福食光”内排队用餐。
要让温暖持久,“自我造血”是关键。湘民食堂探索“公益+市场”模式,平衡民生温度与商业理性。善孝堂总部厨房统一半成品切配,批量采购本地新鲜食材压成本。开源方面,目光不局限老人,提供年轻人特色套餐、快捷简餐吸引更广居民;积极承接社区会议、亲子活动配餐,拓宽收入。政府补贴水电优惠有效缓解成本压力。运营方期待未来在人员专业培训和拓展政府、企事业单位配餐渠道上获得更多支持,增强“造血”能力。
令人欣喜的是,食堂已成凝聚邻里、促进共治的新枢纽。曾陌生的李奶奶和张爷爷因同桌吃饭、分享养生经结下情谊。身体硬朗的低龄老人主动加入志愿者,帮忙收拾碗筷维持秩序。意见箱和微信群是便捷发声渠道。对反馈——菜品口味、服务态度、环境卫生,食堂快速响应,菜品24小时内研讨调整,服务48小时内培训整改,环境问题即刻处理。高效互动让居民感受尊重,提升社区认同感归属感。
在湘民社区老年食堂开展“福满元宵 情暖湘民”湘民社区元宵节主题活动。
未来,湘民食堂计划与周边社区合作扩大服务半径,引入智能化管理与订餐系统,开发APP线上点餐支付评价,优化运营效率。更令人期待的是,社区正谋划升级食堂为“多功能社区活动中心”——增辟阅览角,打造活动空间举办讲座手工亲子活动,让这里成为知识交流情感联结之地。面对成本与需求变化挑战,运营方表示将通过优化供应链提效降本,并定期调研动态调整,确保“暖心灶”持续散发民生温度。
在湘民社区老年食堂开展“湘聚端午 民包福长”——湘民社区端午节主题活动。
当暮色降临雨点敲窗,保温餐盒总会准时出现在吴爷爷家门口。一餐社区饭,暖了空巢老人的胃,焐热了都市渴望联结的心。湘民社区食堂的实践生动证明,解决民生痛点,无需宏大叙事。精准聚焦一餐一饭,以创新机制、温情服务、可持续模式满足之,就能在最小生活单元里,重构社区信任温度,书写基层治理智慧与城市对“夕阳”的深情致意。这便是那碗热饭里蕴藏的“民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