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陕西科技大学学子赴新疆建设兵团——在边疆沃土践行初心使命 以青春之力传承兵团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8日至22日,陕西科技大学“志在‘边’方,向‘疆’拾光”实践团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循着“追溯精神根脉—践行科技赋能—体悟戍边担当”的路径,在边疆大地读懂兵团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青春在服务边疆建设中绽放绚丽之花。

追溯精神根脉,从历史深处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团始终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作为首要任务,在历史场景中体悟兵团精神的时代内涵。走进北屯市博物馆,马军武夫妇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一八五团官兵抗洪抢险的无畏、老一辈军垦战士开垦荒原的艰辛,以及地窝子与现代城市的鲜明对比,无不镌刻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为国争光”的精神印记,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实践团在北屯市博物馆参观学习

在一八五团六连农业生产基地,“战时上战场,闲时垦土地”的真实写照,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种地就是站岗”的深刻内涵——这里的每一寸农田都是国土的屏障,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戍边的信念

图2:实践团在一八五团六连农业生产基地参观学习

得仁山公园的雕像群串联起不同时代的边疆记忆:成吉思汗雕像承载着开拓疆土、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张仲翰将军雕像则见证着1958年选址建师、屯垦戍边的壮举——“北屯”这一名称,正是老一辈军垦人“中国最北屯垦部队”使命担当的生动体现。从历史到当下,实践团在行走中触摸到边疆发展的精神脉络。

图3:实践团在得仁山公园参观学习

聚焦科技赋能,在校地协同中服务边疆发展

从历史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最终要转化为服务当下的实践行动。实践团带着对兵团精神的体悟,将目光投向边疆发展的现实需求,以科技助力边疆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与第十师北屯市农业科技所展开深度对接。

座谈会上,农科所陈主任提出的难题直击当地农业痛点:“185团作为世界四大蚊区之一,蚊虫防治和病虫害一直是难题,今年蚜虫灾害尤为严重。”实践团则结合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的科研优势,针对性介绍智能感知、物联网技术及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应用前景,精准定位产学研协同发力点。

图4:实践团与第十师北屯市农业科技所开展座谈会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成员们实地考察南瓜、向日葵、玉米等作物试验基地。实践团成员刘海涛蹲在试验田采集土壤样本,为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在水肥一体化设备区,实践团与科研人员深入探讨技术优化方案,确保成果适配当地土壤特性和作物需求

图5:实践团在试验田与农科所陈主任交流作物情况

活动期间,“陕西科技大学——沙海助农产学研基地”正式授牌,校地双方签署合作协议。这不仅是高校科研与边疆需求的精准对接,更探索出“智力支援+长效合作”的边疆帮扶新模式,让“科技兴农”从口号变为可复制的实践路径,真正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图6:实践团与第十师北屯市农业科技所举行授牌仪式

体悟戍边担当,在一线坚守中厚植家国情怀

科技助力的是边疆的“发展之基”,而戍边坚守的是边疆的“稳定之魂”。实践团循着戍边先辈的足迹,深入185团、186团等边境团场及阿勒泰吉木乃县,在与护边员、老兵团人、现役民兵的近距离交流中,读懂“国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千钧重量。

在军武哨所,马军武带领成员们参观抗洪纪念馆。1988年,19岁的他与战友连续奋战16个昼夜,用血肉之躯守住55.5平方公里争议国土的故事,让“坚守”二字有了更滚烫的注解。在185团六连十六号执勤点,成员们跟随护边员张花体验边境巡逻,头顶烈日行走在漫漫戍边路上,亲身感受“用脚步丈量国土”的庄严。

图7:实践团在军武哨所和六连十六号执勤点参观学习和慰问护边员

老兵团人侯全凤、张永亮的讲述更让人动容。侯全凤一家在185团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守数十年,面对春季大风、夏季蚊虫、秋季洪涝、冬季冰雹的考验,始终以“用生命守护国土”的信念扎根边疆;“军垦二代”张永亮从18岁起扎根边疆43年,在荒原上开垦出9000多亩耕地,让“不毛之地”变成“边境粮仓”。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图8:实践团与老兵团人侯全凤、张永亮交谈

在北沙窝民兵哨所,成员们跟随民兵登上瞭望塔观察界碑,听他们讲述“每天巡逻不辍、哨所种菜自给”的日常。“守边固防是职责,自力更生是本领”的朴素话语,让大家对“戍边”有了更立体的理解。临别前,实践团在哨所前列队重温入党誓词,将这份震撼与感动深深镌刻在心中。

图9:实践团在北沙窝哨所参观学习

从追溯兵团历史中读懂“为何而来”,在科技助农中践行“如何作为”,于戍边一线中明确“为谁担当”,陕西科技大学的青年学子用实践为边疆建设注入了青春动能。实践团不仅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建立,为当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与长效合作平台,助力破解水肥管理等实际难题,为产业发展添砖加瓦;更以青春身影传承兵团精神,让“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信念在年轻一代中延续,为边疆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

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让科研成果真正扎根边疆土壤,让青春力量持续服务边疆发展,在戍边固防、产业振兴的征程上,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建设答卷,与边疆人民共同绘就繁荣稳定、和谐发展的美好画卷

学校:陕西科技大学

作者:涂雪娇

图文来源:“志在‘边’方·向‘疆’拾光”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郑莎、王静蓉

上一篇:关于征集《品质社区(小区)评价指南》团体标准参编单位的通知
下一篇:西农学子赴绥德薛家河镇调研:千万工程唤醒黄土塬,“红高粱”铺就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