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2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崇文重教薪火传 南安“博士村”今年新添1名清华博士

尊学重教,硕果累累。南安蓬华镇远近闻名的“博士村”,今年新添1名清华博士,该村今年共有15名硕士,并有46名学子被本科院校录取,其中7人考入985国家重点大学,5人考入211国家重点大学,2名学子在参军服役期间,凭借不懈努力成功考入军校。

8月20日,在蓬岛村郭氏家庙举行的奖学金发放仪式上,不少博士、硕士返乡,见证今年新录取的优秀学子喜获奖学金的暖心时刻。记者获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蓬岛已走出33名博士,“博士村”再续传奇。

自古人才辈出 教育事业兴盛

蓬岛村位于南安市西北隅,是个山多地少的小村庄。蓬岛地区在寒冷季节常被浓雾笼罩,能见度极低,旧称“暗块”源于此。这片土地资源匮乏且贫瘠,早期居民生活困顿。当郑成功收复台湾之际,众多当地居民随之移居台湾,使蓬岛成为众多台胞的故乡。进入晚清至民国阶段,为谋生路,不少居民远赴南洋,此地遂成著名侨乡。

留守故土的村民勤劳坚韧,尤其重视子女教育,始终秉持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历史资料显示,蓬华镇的重要家族蓬岛郭氏主要聚居在蓬岛和山城两个村落,部分族人已迁往外地。该家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当时其先祖迁至蓬岛定居。蓬岛郭氏自古就以人才辈出闻名,在明清两代就培养出1位进士和7位举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蓬岛村教育事业兴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21日,已走出博士33名,部分博士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悉尼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也有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的博士。他们的研究领域涵盖物理学、医学、数学、会计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其中部分人员已取得显著学术成果。

蓬岛还走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学子9名,其他各大名校硕士研究生155名、博士生导师5名。这些亮眼的数据,生动地展现了蓬岛郭氏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人才辈出的繁荣景象。

​崇文重教氛围浓  优良家风代代传

值得一提的是,33名博士里,仅后垵后一个小自然村就走出8名博士,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龙坤便是其中之一。

本科至博士均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他,至今仍清晰记得儿时在村里的生活点滴。“爷爷那辈人对待教育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他回忆道,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村里人格外重视读书识字。因为读过私塾,爷爷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春节总有许多村民特意来求春联,而不去集市购买现成的。

“爷爷等村里老一辈人对知识有一种纯粹的尊重,不带功利心,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自我提升,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这样的氛围也代代延续下来,成为一种传统。”谈及家乡教育传统的延续,郭龙坤认为,既需要政府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也需要每个蓬岛人共同守护那份老一辈人留下来的纯粹向学的初心,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共同助力家乡教育事业。

在郭慧雯看来,蓬岛村崇文重教的氛围也深刻影响她的家庭。她是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的一名在读博士,目前正在美国访学。尽管只在蓬岛村生活到五岁,对家乡仍有着深厚的感情。她说,基本每年都会回家乡过年,“蓬岛是我们的血缘和亲情,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的精神故乡。”去年,她返乡参加蓬岛郭氏第五次圆谱庆典活动。

“我的研究领域与民间文化、习俗有关。圆谱仪式很隆重、震撼,我很珍惜这次机会,做了诸多记录和交流。”郭慧雯从族谱和宗祠牌匾中,深刻体会到家乡崇文重教、人才济济的传统。

“我爷爷和父亲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后来都成为教师,把崇文重教的精神融入家风。从小他们就培养我读书、练书法的习惯,让这一优良家风得以延续。”郭慧雯说,“同时,许多蓬岛人虽然已离开故土在其他地方生活,他们仍传承着故土文化,并吸收新居住地的文化精髓,在跨文化的交融、更新中,让年轻一代既能继承蓬岛先辈的精神根脉,又能在多元语境中生长出开放包容的视野。”

郭梦婕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又被清华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她虽不在蓬华镇出生、长大,但她的父亲郭少青曾在山城小学、山城附中上学,在华美中学上高中,于1980年考入中南大学;三叔郭少明也曾在山城小学和华美中学读书,1982年考取清华大学。

“我回过老家多次,参观父辈们曾经就读的学校,对我感触非常大,父辈们能在当时师资条件很一般的山村学校,通过自身努力考上重点大学甚至清华大学,我感到很震惊,非常佩服父辈们的努力拼搏精神。”说起蓬岛村崇文重教氛围,郭梦婕认为对自己的家庭也是影响深刻。

“父亲常说,‘村里老一辈都盼着孩子多读书、有出息’。所以从小到大,他们再忙也会盯着我的学习,晚上再累也会陪我温书,特别是我母亲,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她一直陪伴着我学习与成长。我就是在这种言传身教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郭梦婕说,对她来说,这种氛围就像空气一样,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在校期间她除了努力学习课本知识,还参加各种课外业余活动,培养个人在音乐、体育等方面素养,参加工作后,也保持着坚持学习、努力工作的习惯,遇到困难时总会想着“难走的路,从不拥挤”,这份劲头就是从父辈传承下来的。

筹资成立奖学基金  激励后辈发奋求学

去年10月中旬,为激励后辈发奋求学,传承优良家风,蓬岛郭氏第五次续谱董事会倡议成立奖学基金,并得到了宗亲的热心支持和慷慨捐赠,短期内筹集奖学金123万元,为蓬岛村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让崇文重教之风传播得更远。

获悉家乡将成立蓬岛郭氏奖学基金,郭龙坤、郭慧雯等从蓬岛走出的优秀学子,第一时间参与捐助,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助力。

郭龙坤说,“奖学金不仅可以减轻学子们的家庭负担,更是一种精神激励、士气鼓舞,让年轻人知道他们的努力被看见、被认可,未来面临更多挑战时,有更充足的信心。”

郭梦婕也认为,奖学金能减轻一些学子家庭负担,家长少些压力,孩子读书更安心。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拿到奖励的孩子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没拿到的也会把这当成努力目标,暗暗使劲。“蓬岛郭氏教育基金会奖学金是族人筹资成立的,学子们能感受到郭氏家族的温暖和期望,心里更有归属感,也更懂得将来要好好努力,回报家乡。”

今年,蓬岛郭氏奖学基金为新录取优秀学子发放奖学金,不仅为了表彰他们在学业成绩上的成就,也为了树立榜样激励后人,希望蓬岛郭氏子孙再接再厉,做出更大的贡献。

8月20日上午,南安市蓬华镇蓬岛村的群众再次涌向街头,熟悉的鞭炮、锣鼓声在蓬岛村各个角落此起彼伏,村民拉起大鼓队、礼花队拱卫着金榜题名牌匾队伍,沿着蓬岛村各个主干道巡游,欢庆着这个“博士村”尊学重教再出硕果。

十二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上午10时30分,蓬岛郭氏教育基金会隆重举行奖学金发放仪式。现场,优秀学子们依次登上领奖台,接受来自家乡的认可与祝福。现场共发放奖金总计217000元。

郭湘宇同学,今年以668分的高分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获奖者中分数最高的高考生。他不仅获得了奖学金,还收获了一个特殊的奖励——“状元肉”,一下将气氛引向了高潮。

在奖学金发放仪式上,南安市蓬华镇蓬岛村慈善协会、蓬岛郭氏教育基金会会长郭东宇激励在场学子:“世界再大,也要回家。蓬岛郭氏学子都应心怀感恩之情,铭记祖先的恩德,珍视‘博士村’这一珍贵的家族荣耀,让它在我们这一代继续闪耀光芒,不忘初心,回馈故土,弘扬‘博士村’精神。”(郭建春)

上一篇:踏遍瀛洲土,传承文化路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崇明记忆·非遗唤新团队
下一篇:破局传统养老服务困境,草堂路社区“智能守护员”正式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