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9月0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安徽财经大学社会实践队赴怀远双桥集镇:探金银花品牌化产业链,绘乡村振兴特色蓝图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在于激活地方特色产业的内生动力。为挖掘农产品品牌化产业链潜力,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安徽财经大学社会实践队深入蚌埠市怀远县双桥集镇,聚焦当地核心特色产业——金银花,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为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可落地的新路径、新方法。

双桥集镇地处怀远县北部,沙质土壤适宜中药材生长,金银花种植已有数十年传统,如今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黄金产业”。实践队抵达后,首站便对接当地金银花生产大厂,与负责人王振忠展开数小时的深度交流。“我们的金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含量达3.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现在已经和3家省内药企签了长期供货协议,‘双桥金银花’的牌子在市场上越来越响。”王振忠向队员们介绍时,言语中满是自豪。队员们认真记录企业品牌化运营经验——从品种选育(引进“金丰1号”优质品种)、标准化种植(统一施肥、采摘时间),到初加工环节(烘干、分拣)的质量把控,逐一梳理产业从“田间”到“市场”的关键环节,同时了解到企业年加工金银花超50吨,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

随后,实践队走进田间地头,走访多处金银花种植基地。正值金银花盛花期,连片的藤蔓上缀满洁白与金黄相间的花朵,农户们正忙着手工采摘。队员们蹲下身与种植户交流,询问采摘效率、亩产收益、病虫害防治等细节,“现在一亩地能收干花120斤左右,一斤能卖80块钱,但摘花全靠手,年轻人嫌累都出去打工了,我们这些老人一天顶多摘20斤。”一位年过六旬的种植户李大爷的话,让队员们意识到劳动力问题的紧迫性。

为进一步掌握产业全貌,实践队又前往赵圩村,与村书记一道调研种植流程与粗加工工作。在村集体的烘干房里,队员们看到刚采摘的新鲜金银花正通过热风烘干设备脱水,村书记介绍:“村里建了3间集体烘干房,免费给农户用,解决了大家‘鲜花难存、晒干靠天’的问题,但深加工还是短板,只能卖干花,附加值上不去。”围绕这一痛点,队员们设计了涵盖“种植成本、销售渠道、技能需求、政策期待”等维度的问卷,面向全镇5个行政村的种植户发放,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8份,获取一手数据——超70%的种植户认为“青壮年外流”是当前最大困难,65%的农户希望增加深加工环节(如金银花茶、花草茶礼盒)以提高收益。

调研中,实践队既看到双桥集镇金银花产业的显著优势:随着中草药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品牌化经营的“双桥金银花”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名片;也清晰梳理出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挑战:一是劳动力结构失衡,问卷数据显示,种植户平均年龄达56岁,30岁以下青壮年仅占8%,农忙时“用工荒”问题突出;二是产业链不完善,目前产业仍停留在“种植+初加工”阶段,缺乏深加工、品牌营销、电商销售等延伸环节,产品附加值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结合调研数据与专业知识,初步形成优化建议:在劳动力层面,建议镇政府联合村集体推出“返乡助农”激励政策,如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种植补贴(每亩补贴500元)、免费技术培训,同时搭建“农户+合作社”模式,通过统一组织采摘、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在产业链层面,建议引入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建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金银花茶、中药提取原料等产品,同时依托电商平台(如抖音、拼多多)打造“双桥金银花”区域公共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走进乡村产业一线,看到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的潜力,也明白乡村振兴需要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实践队队长表示,后续将整理调研数据与建议,形成《双桥集镇金银花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提交给当地政府与农业部门,为产业优化提供参考。

安徽财经大学社会实践队的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知行合一”的专业实践,更是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梳理问题,用建议点亮方向,为双桥集镇金银花产业的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特色产业兴农”写下了鲜活注脚。

上一篇:安徽财经大学社会实践队赴怀远双桥集镇:调研金银花产业,探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下一篇:安徽财经大学社会实践队赴蚌埠冯嘴村:探花鼓灯非遗魅力助非遗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