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结果公布,甘肃省山丹县53人成功通过考试,通过率为36.6%,同比增长194.4%。至目前,全县持证社工人数已达152人,充分展现出该县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新的专业动能。
近年来,该县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核心需求,通过“引智赋能、品牌引领、政策保障”三维发力,系统性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让专业社工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民生服务的“贴心人”。
引智搭台,夯实专业发展根基
为破解基层社工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难题,山丹县创新“柔性引智+本土培育”模式,精准对接优质资源。柔性引进北京市京师社会工作事务所专业力量,挂牌成立社会工作博士工作站,依托博士工作站资源,系统梳理服务项目实施经验,提炼形成可复制的本土化服务模式,并持续充实完善政策、人才、项目“三库”资源储备,为社工服务专业化提供支撑。
在此基础上,该县深化本土化人才培养项目,以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项目为支撑,在北街社区建立社工人才工作站,构建“高校专家+实务骨干”的双导师培育体系,推行“理论培训+实战实训”双轨模式,聚焦培育一线实务社工、社工督导、社会组织管理三类核心人才,重点围绕“一老一小”关爱、残疾人帮扶等民生领域开展精准服务。
品牌引领,激活民生服务效能
从“广覆盖”到“精服务”,品牌化建设成为山丹县社工服务升级的关键抓手。围绕群众核心需求,重点培育“情暖夕阳”养老服务、“呵护朝阳”未成年人关爱两大特色品牌,打造社区服务特色名片,现已开展助餐助医、心理疏导、成长陪伴等专项服务300余次,惠及群众数千人。
同时,积极拓展专业服务阵地,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推动养老机构、社会组织与企业协同发力,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20余个,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专业运作”的社工服务新格局。至目前,全县社会工作服务已覆盖养老、托幼、助残等10多个领域,不仅专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更以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把社区治理的“绣花功夫”做深做细,让民生福祉稳稳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政策护航,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以前担心待遇没保障、发展没奔头,现在政策给足了底气。”北街社区专职社区工作者梁海燕的这番话,道出了山丹县所有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为实现社工人才“选得优、留得住、干得好”,县委出台关心关爱干部19条“硬核”举措,构建起全周期保障体系。
在编制激励上,连续两年在事业单位招考中单列空编,专项用于优秀专职社区工作者入编。在队伍建设上,2022年以来年均投入财政资金480余万元,每年单列100名专职社区工作者招聘计划,已实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的配备标准。在待遇保障上,全面落实“五险一金”、持证社工专项补贴,推行“三岗十八级”职业体系及薪酬标准,让收入与专业水平、工作实绩直接挂钩。
此外,该县制定《社区工作者考核管理办法》,建立“选任、培育、激励、服务”全链条发展体系,通过考核结果与晋升、奖惩直接关联,充分激发社工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地实施,持续优化了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环境,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下一步,山丹县将持续优化社工人才发展环境,让更多“懂专业、接地气、有爱心”的社工人才扎根基层,以专业服务绘就民生幸福画卷。(中共山丹县委组织部 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