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塌后,老人看病得蹚泥路,农忙运粮绕2公里,现在新桥要成了,总算不用愁了!”初冬的暖阳下,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望仙乡上镇村杨家组村民杨大爷站在新落成的桥头,满脸洋溢着喜悦。他的感慨,道出了全村150余户600余人的共同心声。

这座连接大屋与李庄的农用桥,虽不起眼,却是村民日常出行、农耕运输的“生命线”。去年夏季,连续暴雨导致溪水暴涨,服务了村民数十年的老桥在洪水的冲击下轰然倒塌。一夕之间,村民的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学生们上学需绕行泥泞田埂,常常摔得满身是泥;老人前往乡卫生院看病,只能由家人背扶蹚过泥泞路段;农忙时节,粮食运输不得不绕行两公里,费时又费力。桥的缺失,不仅切断了物理通道,更成为压在村民心头的一块巨石。
灾情发生后,望仙乡党委政府迅速响应。该乡党委书记周杰要求,务必把解决群众出行难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当天,乡长刘键超带队深入杨家组,逐户走访倾听民声,实地了解群众需求。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干部与村民围坐交谈,记录下一个个具体而迫切的难题。
群众的期盼,就是党委政府行动的方向。走访结束后,望仙乡连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启动应急程序,将重建杨家组桥梁列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第二天清晨,由乡规划建设办、水利站组成的专业团队便奔赴原桥址,开展实地勘察。他们细致测量河道宽度,评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水流冲击力,为确保新桥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乡财政所精准测算建设成本,民政所全面统计受影响人口情况,多部门协同发力,为项目推进按下“加速键”。

在充分调研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该乡党委制定了严谨的建桥方案:在原址建设长7米、宽4.5米、高4米的钢筋混凝土桥,特别加强桥墩防冲刷设计。方案确定后,乡政府迅速启动招标程序,精选施工队伍,严格把控材料质量,并指派专人全程监督施工进度与安全。

施工期间,该乡党委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工地,查看工程质量和进度,现场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村民们也自发来到工地,为工人们送上茶水,主动清理施工杂物。干群同心,携手推进桥梁建设,施工现场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场”。
经过数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坚固美观的新桥终于建成并通过验收。桥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墩经过特殊加固,能够抵御较大洪水的冲击;桥面宽度设计合理,既保障行人安全通行,也能满足农用机械顺利通过。
新桥通车的消息传来,整个杨家组沸腾了。村民们自发聚集到桥头,抚摸着平整的桥面,脸上写满了欣慰与激动。“这下好了,孙子去上学再也不用担心摔跤了!”“明年收粮食,收割机可以直接开到田边,省时又省力!”“老母亲去医院复查,再也不用我们背着过泥路了!”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传递着村民发自内心的喜悦,也印证着新桥重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这座小桥,在乡村振兴的宏图大业中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望仙乡上镇村杨家组的村民而言,它却是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重拾发展信心的关键工程。桥通了,心顺了,发展的道路也更宽了。新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农耕难的实际问题,更连通了党心与民心,彰显了基层政府“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责任担当。
望仙乡党委书记周杰在回顾建桥过程时感慨:“看到新桥通车后乡亲们的笑脸,我们深深感到,只要心里装着群众,敢于担当,再难的民生难题也能找到解决办法。这座桥就是最好的证明。 今后,我们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更多的‘愁心桥’变成‘连心桥’,以实际行动书写为民服务的新篇章。”
如今,新桥静卧溪上,见证着村庄的日常烟火与振兴步伐。它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情感的寄托,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凝聚着党和政府沉甸甸的为民初心。(王义东 方建 兰文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