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对话并采访了地球宪章国际中国办公室负责人方虹女士和她的实习生练正轩同学。

方虹,负责在中国推广和落实《地球宪章》的理念。她将《地球宪章》的核心精神与中国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特别是通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将宪章的价值观融入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她主导了《地球宪章》官方中文版的翻译和审定工作,确保其理念能准确传达给中文读者。 她积极在中国各地的学校、教师培训中推广《地球宪章》,开发相关课程和教学材料,鼓励学校开展以《地球宪章》为指导的环保和公民教育项目。她通过讲座、工作坊和国际交流活动,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倡导《地球宪章》的理念,并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优秀的实习生、北师大大四学生及支部书记练正轩,在推广及解读《地球宪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对于大多数公众而言,“联合国地球宪章”可能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练正轩同学声情并茂的描述,他指出文件的来源始末:《地球宪章》起源于 1992 年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 这场会议又称地球问题首脑会议,于 1992 年 6 月 3 日至 14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79 位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外交官、科学家、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此外会议也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其中之一便是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也就是《地球宪章》的前身。
提到中心在中国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方面,练正轩同学讲到:《宪章》是全球对话的产物,作为一份全球性文件,其理念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战略相结合,起到了“翻译”和“嫁接”的作用。
另外,在教育、企业社会责任和社区建设等领域,一些项目具体体现出了地球宪章的四大支柱——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生态完整性、社会与经济公平、民主、非暴力与和平。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这点练正轩同学深有体会。同样,中心在培养中国年轻一代的可持续发展领袖方面不断结合高校和自身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心不断推动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形成有效的“跨界合作”。
方虹女士指出:展望2030年甚至更远的未来,我们对联合国地球宪章国际中国中心仍然充满信心与愿景,希望中心在中国社会不断留下印记。
采访的最后,练正轩同学激动地说:这份工作能给我带来很大的收获,呼吁身边每一位普通的公众为地球的未来尽一份力,不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崔京钰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