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小书记大战疫 致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社区书记

如果是一场战争,他们就是阻击敌人的第一道防线,是阵地上第一队直面生死的战士。

4月22日,新冠疫情再次突袭北京,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打响。一群人,一群“最小”的书记,迅速进入阵地:穿梭在静止的楼宇间、维护着核酸检测的秩序、排解着居民的焦虑、关爱着鳏寡孤独、发动着广大群众、分发着抗疫物资……他们用夜以继日的工作,在社会的最小单元,以社区书记的名义,筑起坚实的堡垒、撑起温暖的天空。

两年多的防控实践已经证明,做好社区防控,可以有效地阻断疫情的传播,尽快实现“动态清零”。可以说,守住了社区,就守住了社会。

致敬!我们可爱的社区书记。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关心关爱他们,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更多务实、贴心、暖心的举措,做他们的坚强后盾。

法华南里社区书记陈淑凤:凌晨4点穿过安静的广渠路

凌晨四点,闹钟准时叫醒了陈淑凤,屋里漆黑一片,静悄悄的。这一觉只睡了四个多小时,远不够缓解前一天的疲劳,醒来后更疲惫了。

在床上稍微醒了醒神,不能太久,时间是奢侈品,这一刻尤其如此。简单洗漱后,背上包,骑上电动车,从湾子街道的家里出发,沿着广渠路一直往东,去向她工作的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法华南里社区。凌晨的广渠路,很宽阔,很安静,但陈淑凤对此并不陌生。

同时要做很多件事情

早晨六点,法华南里东门的核酸检测点正式开始工作,医生到岗了,社区工作者到岗了,志愿者们也到岗了。作为社区书记,陈淑凤要安排每一个人的工作,有的学生志愿者比较内向,维持秩序的时候不敢开口,她带着一遍遍喊,直到把嗓子“喊开”了。

赶着上班的年轻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队,有人着急,难免暴躁一点儿。陈淑凤告诉所有工作人员,不能和他们争执,这时候,快速、顺利才是最重要的,而安抚比争吵更有效。

在外人看来,核酸检测很简单,但真正在现场工作的,才知道有多少琐碎的工作。有人扫不了健康宝,要帮助扫码,有人随地吐痰,要随时清理消杀,志愿者一小时换一拨人,每换一次都要叮嘱一次……

各种各样的电话随时都会打进来,有询问工作进度的,有关于大数据核查的,还有各种社区原本的工作。

没有时间一项项去查,所有的资料都记在脑子里,张嘴就要能说出来,每个电话都要耗费很长时间,有时候,必须一边打电话,一边维持秩序、辅助医生、解决现场的问题。

早晨八点多,上班的年轻人渐渐少了,新一拨的检测者到来,有社区居住的老人,也有附近上班的人。队伍最长的时候,几乎要绕整个小区一圈。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每隔20米就要安排一个人,提醒排队的人保持秩序和距离。

200多人要上门检测

上午九点多,排队的人终于少了,陈淑凤找机会回到社区办公室,吃了一罐八宝粥,顺便给手机充会儿电。

最复杂的工作从这时候开始了,社区里有200多位居家隔离的,大多是密接、次密接人群,还有三天两检的临时居家隔离者,他们的核酸检测,都要上门进行。居家的人们,情绪更加敏感,陈淑凤他们更要注意工作方法,“居家的人,心里本来就有点儿发毛,更不能刺激他们,工作要特别小心。”

一位老人拿着手机找到陈淑凤,他爱人做完手术不久,还不能下床,他来询问,是否需要检测,答案是肯定的,陈淑凤带着医生,到他的家里为他们检测。类似情况的还有一家,陈淑凤留下了对方的电话,约定下午五点上门检测。

最近一段时间,核酸检测无疑是社区最重要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工作停滞了。做检测的空隙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社区事务出现在陈淑凤的面前。一位老人在排队的时候,询问医保的事情,陈淑凤为此打了很多电话,核实老人的医疗信息,询问医保报销的流程。

时间被扯成细小的碎片,又毫无规律地拼接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有不同的事情在进行。这位老人的问题,断断续续花了半个上午;这位老人,也等了半个上午,看着陈淑凤在无数琐碎的答复中,一点点凑出他需要的信息。临走的时候,老人跟她说谢谢。陈淑凤不知道对方的问题是不是解决了,她只是觉得,做了,要比不做好。

下午一点抽空吃口饭

手机的电量,一次次减少又充上,从来没有真正充满过。电话不断地打进来,群里的新信息提醒,一直在叮叮咚咚地响。有时候,陈淑凤还要抽空发一两条信息,提醒大家核酸检测的时间,尽管每天都会在群里公布一遍,但她仍担心,有人忘了检测。

“应检尽检”,是抗疫的基本要求。统计数据可以告诉他们,有多少人检测了,还有谁没有检测,但统计数据不能代替陈淑凤他们,去提醒和敦促社区的居民们及时检测。

在路边的时候,陈淑凤会问每一个路过的人,核酸做了吗?并且还会告诉他们,这里可以免费做。有社区里熟悉的居民路过,和陈淑凤打招呼,陈淑凤的回应只有一句,核酸做了吗?

下午一点多,排队的人不多,抽了个空,陈淑凤回社区办公室吃了点儿东西,很快又回到检测点。这个小区门口的检测点,社区居民们都很熟悉,大部分应该检测的都已经检测过了。人手短暂地富裕了起来,陈淑凤他们决定,设一个检测的分点,就设在天坛东门的对面,那里是十字路口,往来的人多,检测的人应该也多。

检测分点的准备特别简单,除了必备的检测工具外,只有一张小小的长条桌,一个红色的标牌,标牌上写着“免费核酸检测”几个字,这些东西一辆电动三轮车就拉走了。陈淑凤和几个同事、志愿者,跟在三轮车后面走。从原本的检测点到分点的位置,步行大约10分钟。这10分钟,成了陈淑凤一天中,最大的一块闲暇碎片,尽管中间还有电话打进来,但至少可以不用同时做别的事情。

到了十字路口,社区员工们搬下桌子,放在路边。几个人分工合作,有人准备布置棉棒、采样管,有人安放消毒酒精、标牌。陈淑凤拿了一卷透明胶带,把一个大塑料袋粘在桌子的一侧,用来扔采样留下的废弃物。

回到家啥也不想动

尽管没有帐篷,但熟悉的采样管、熟悉的蓝色防护服,还是让人们轻易地明白,这里是做什么的。陈淑凤他们的准备还没做完,已经有人在排队了,有人一言不发,自动排在后面,有人会问一句,然后再去排队。

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核酸检测、打疫苗、扫健康码,这些抗疫的流程,所有人都已经熟悉了。陈淑凤他们带的小扩音器响起的时候,检测的队伍已经排了很长。

排在最后的是两位老人,一位坐在轮椅上,另一位推着轮椅。陈淑凤帮忙推着轮椅,方便他们检测,检测后,再送他们离开。

社区里老人多,坐轮椅来的也不少,每一位都需要特别照顾,这是常规的服务流程。还有非常规的,比如检测的第一天,4月26日,北京下雨,他们给每一位老人打伞,方便他们扫码、检测。

下午五点,陈淑凤回到社区,参加一个不能缺席的工作会议,会议很简短。随后,她还要回到检测点,一直到晚上八点,一天的检测才算结束。之后,她还要安排第二天的任务,处理社区里的事情。

根据前两天的情况,陈淑凤大约会一直忙到夜里十点多,才能骑车回家,然后把自己扔在沙发上,再也不想动了。这段时间,儿子和丈夫会照顾她,督促她赶紧洗漱、休息。然后,在第二天凌晨,她再次穿过空旷的广渠路,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这不是她第一次凌晨走在广渠路上,在社区工作了20多年,陈淑凤有过两段类似的经历,上一段,是2003年非典的时候。只是每一次,她都匆匆忙忙地骑车路过,来不及回味那渐渐消散的星光。

朝阳区劲松北区社区书记陈波:工作到凌晨一两点算是早的

距离朝阳区劲松北社区被划为临时管控区,已经过去十几天了。4月25日那天起,社区书记陈波就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心力。组织核酸检测、搭建志愿小组、保障居民生活……他从清晨5点开始工作,直到夜色深沉,才凑合着在办公室睡下。

最初接到此轮防疫任务是4月25日,那天劲松北社区被划为临时管控区。

早上5点半,陈波开始布置核酸检测工作。接人、拉线、指挥……每天都如此。

跟其他社区不同,劲松北社区被分割成10个小院,各自封闭。核酸检测人员就分成11个组,去到各个楼院做核酸,基本到下午6点左右才能完工。

核酸检测只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要保障居民生活。

拿买药和就医来说,陈波所在辖区大概有12000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三分之一,许多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有的还患有癌症,就医需求比较大。为此,他们成立了几个志愿小组,收集居民的需求,再根据轻重缓急上报,由医生统一研判,然后给病人反馈。

有些病人需要闭环转运,他们就要帮忙联系医院,然后由急救车转运,还要有一名社区干部陪同,协助缴费、填表等。

陈波还需要对接街道的职能部门,协调物资支持,组织下沉干部、支援单位、保安保洁等人员协同作战,“绕着社区走一两万步是常事,基本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已经算是早的了。”

不只是陈波一个人,社区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在一起坚持。

原本劲松北社区居委会有19人,但此轮疫情暴发之后,有人被派到其他核酸检测点工作,有人居家隔离,有人去支援封控区和兄弟社区,最终只剩下13人。

他们想自己扛下来,但很快发现人手不够。好在很快就有20多名下沉干部和其他街道的30多名社工来支援。他们有人负责取药,有人负责配送,有人维持秩序、接听电话。但要撑起社区的“最后一公里”服务,还需要更多人手。

5月1日,陈波开始在居民微信群中发布招募书。起初,招募效果并不理想,他就主动跟有意愿的居民沟通,后来有些居民也看到,社区确实面临人手不足的困难,就主动找到陈波,希望能出一份力。

解答疑惑、疏解情绪,是必须要做好的工作。陈波一个人每天就要接听至少200通电话,以前能挺一天半的手机电量,现在一个上午就用掉一半。10天下来,很多人嗓子都哑了。大家都是凭着热情和一股干劲儿来做。

他家不在劲松北社区,在附近的农光里社区。4月25日接到防疫通知后,陈波几乎日日住在办公室,就躺在短沙发上,一台吊灯整夜开着。这十几天里,他只回家过两次,但这已经比许多社区书记幸运多了。

陈波说,其实疫情这两年多来,社区的防疫工作没断过。比如他们一直坚持入户宣传,鼓励老人接种疫苗,还经常抽派人手支援其他街道。此轮疫情之前,社区已经在超负荷工作了。

开会的时候,几个社区书记总会互相鼓励、彼此劝慰:还是要坚持下去,一起扛过这段困难时期。

靓景明居社区书记王凤: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又回来了

5月7日,通州区杨庄街道靓景明居社区解封。

“大家脸上有笑容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又回来了。”靓景明居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凤介绍社区封控11天,大家并没有消沉,凝心聚力守护家园。

一起并肩战斗后,王凤说社区居民对居委会有了新的认识,关系也更亲近了,“他们在走近我们、了解我们,我们也被他们感动着。”从事社工12年来,王凤说社工群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理解和认可,而这,也正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一夜无眠

4月26日傍晚,因社区有居民初筛阳性,靓景明居社区随即进入只进不出的封控状态。当时,刚好碰上幼儿园放学,社区内滞留了大量孩子、家长和老师。

社区出现疫情时,王凤请了病假正在医院看病,听到消息后,她立刻收拾东西赶了回来。

“除了滞留在小区的幼儿园孩子、家长,还有很多装修工人、快递人员,以及带孩子来小区遛弯、遛狗的人。”王凤介绍说,当天一共有416人滞留,他们虽然不是本小区居民,但居委会同样有责任把他们安置好。

幼儿园安置一部分人员后,王凤把其他人带到居委会,一边安排晚餐一边上报商讨解决办法,“大人还好,关键是要照顾好孩子。管吃管喝我们这边没问题,住的问题是真解决不了。然后,就不停地四处紧急协调,真是一个不眠之夜。”滞留期间,居委会工作人员找来纸笔带着孩子们一起画画,尽量让他们过得舒适、安心。之后,又紧急调配老师和医生到现场,确保孩子们都能安然入睡。

由于事发突然,当天夜里有很多家长聚集到社区门口。一些家长情绪比较激动,有要闯卡的,还有要打12345的。王凤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去解释、去安抚。

按照要求,滞留人员需在社区进行一轮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结果没问题后方可陆续离开。一直到4月27日早上,所有滞留人员全部离开社区。“完全恢复平静是在早上7点42分,这一宿的仗可算是打完了。”王凤说。

没人退缩

一个不眠之夜后,王凤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没有任何喘息时间,紧接着迎来了5天5轮核酸检测任务。

从4月26日社区开始封控,包括王凤在内的10名社工一直住在居委会。他们把活动室和舞蹈室临时改为男、女宿舍,行军床不够就用凳子拼,凳子不够就打地铺。

刚封控那几天,大家都没时间吃饭,也吃不下,每天订的盒饭剩下不少,“每天都在不停地说话、不停地工作,也不知道累,感觉大家全靠一股劲儿在盯着。”王凤说。

4月27日凌晨,社区一名产妇有提前生产迹象,社工周羽丹紧急联系闭环120送医,并与产妇家人一直保持联系。当天早上,孩子顺利出生。王凤说,看到产妇报喜的信息后,大家都莫名地激动,“我们没耽误这个孩子,母子俩都平平安安的。”

前两天,产妇家属到居委会送了一面锦旗,当时,周羽丹正对着电话抹眼泪——她刚上初一的儿子一个人在家。周羽丹是一名军嫂,爱人在西藏工作。因为工作,周羽丹回不了家,居家隔离的儿子一日三餐只能吃方便面和外卖。后来,王凤想办法联系上周羽丹所在的小区居委会,请他们订工作餐时帮忙多订一份给孩子送去,总算是解决了后顾之忧。

疫情来临,居委会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都在默默付出。社工杨然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二只有6个月大。因为有哺乳假,杨然4月26日下午4点半下班,并没有赶上封控。

“她跟我说要来时,我说,别来了,俩孩子太小,需要有人照顾。”第二天一早,王凤下楼,迎面碰上了杨然。她说,那一瞬间,感觉像是看到了战友,浑身充满了力量,“我很心疼她,不想让她回来。但看到她来了,我又无比欣慰。”

不再孤单

5月4日,靓景明居社区封控进入第9天。

王凤说,虽然社区被封,但大家并没有消沉,“不能说跟平时完全一样,但这几天大家脸上有笑容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又回来了。”

这一切,王凤将其归功于积极配合工作的社区居民和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们,“我们在这个岗位上,服务好居民是本职工作。但如果只靠我们这10个人,真的是承受不了。没有他们(居民和志愿者),我们可能就垮了。”

封控后,社区志愿者队伍第一时间响应,他们在核酸检测、物资运送、外出就医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志愿者工作群里,王凤经常跟大家一起交流,看到积极建言献策更是感动不已,“大家齐心协力,这让我们不再感觉孤单。”王凤说,这次留守在居委会的社工只有10个人,但背后却是默默无闻的一群人,“是他们在支撑着我们往前走,这种幸福感和安全感无以言表。”

做社工12年,王凤始终认为,居民不能关上门只把屋里这几十平米当作自己的家,“打开门,整个小区都是我们的家。”这一次,王凤看到了大家齐心协力守护家园的热情。

王凤说,之前可能很多人不太在意居委会,也不了解居委会。并肩战斗过后,大家对居委会有了新的认识,关系也更亲近了。这些天,不时有居民给居委会送来牛奶、水果,很多人不留姓名放下就走。

“在居委会最需要帮助时,是居民们伸出了援手。他们在走近我们、了解我们。”现在,王凤愈发感觉,社工群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理解和认可,而这,也正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上一篇: 甘肃酒泉:向薄弱环节“亮剑” 破党员管理难题
下一篇: 海南公布中共二十大代表名单,韩正等26人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