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1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救助站的故事|“有一丝机会就尽最大努力”,流浪二十载的“头盔男子”终回家

救助站的故事|“有一丝机会就尽最大努力”,流浪二十载的“头盔男子”终回家

5月15日,一名头戴头盔的男子在街面上毫无目的地行走着,引起了正在巡查的黄浦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注意,经询问发现,他是一名无住所人员,随后工作人员将其安排至临时安置点。刚进安置点时,这名男子始终抱有戒心,怎么都不肯摘下头盔,也不愿意透露姓名和身份信息。经过数日的关心照料,这名男子渐渐愿意与工作人员交流,最终愿意摘下头盔。工作人员立即拍照联系公安部门进行人脸比对,但未发现匹配结果。

6月初,临时安置点关闭,这名神秘的“头盔男子”转送至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继续进行甄别。

到市救助管理站后,“甄·爱”工作室“老法师”唐怀斌经常与其聊天,嘘寒问暖,工作人员对其生活细心照料,“头盔男子”慢慢打开了心扉。他自述名叫孙某,上海人,住在汉口路795号,并提供了身份证号和自己2008年12月26日下岗后无业、要求办理户口等信息。唐怀斌立即从这些信息着手进行甄别,但很快发现,汉口路没有795号这个门牌号,南京东路派出所也未查到辖区内有孙某其人,提供的身份证号码也不正确。

经过沟通交流,唐怀斌发现此人不会说上海话,讲话的口音也不像是上海人,也说不出自己在上海的生活经历,因此,初步判断他不是上海人,综合分析推断他并非有意说谎,可能患有某种精神疾病。唐怀斌决定通过“甄别十二法”中的口音甄别法寻找突破口。根据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他辨别出“头盔男子”的口音像“两湖”一带,湖北的可能性较大。依据这一判断,唐怀斌再次联系了市公安部门,提出缩小范围进行人脸比对。经过对大量照片和人员的筛查,以及反复细致的对比,一名孙姓的湖北荆州天门人进入了视野。拿到照片后,唐怀斌发现他与“头盔男子”并不是很相似,但抱着“有一丝机会就尽最大努力”的信念,与孙某户籍地武汉中南派出所进行了联系。经协查,当地派出所曾经记载过此人信息,但只有单位集体户口的记录,且户籍记录中只有他一人,因为很久没有更新户籍信息,查不到更确切的线索。

线索似乎断了,但唐怀斌却坚持不放弃,再次梳理每一条有用信息,发现孙某的户籍信息里文化程度是大学,联想到“头盔男子”字迹工整隽秀,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根据年龄推测,那个年代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单身人员一般会迁入集体户口,又一条新的线索出现了。唐怀斌马上联系中南派出所,了解到户籍地址是“中南某建筑设计院”。“一个考上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分配到了一家知名设计院进行工作,不知什么原因离职,从此音讯全无。一定是这样。”唐怀斌心里想着。

接下来的结果证明了唐怀斌的甄别思路是对的。通过联系这家设计院的人事部门,调阅人事记录,发现孙某确有其人,系1993年北京工业大学民建专业毕业后入职,后因患病,于2003年辞职,据称是去外地找工作,从此与原单位再无联系。唐怀斌立刻将“头盔男子”的照片发给设计院人事部门辨认,对方表示有点像但因时间久远,无法确认。因为他已离职近20年,人事档案已不在设计院,可能在其后来工作的单位或者在湖北省人才事业发展中心。

考虑到孙某身体因素,重新求职的难度比较大,唐怀斌联系了湖北省人才事业发展中心,孙某的档案果然在那里,经请相关部门查档,多方联系,找到了孙某的哥哥。孙某的哥哥仔细辨认照片,表示“头盔男子”与他的弟弟很像,但近20年未见,不能百分之百确认。随后,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协调公安部门进行DNA采比,确定了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孙某的哥哥激动地说,自己的弟弟学习一直很好,高考考入了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建筑设计院,工作期间却患上了抑郁症,2003年辞职外出后,就再也没回来。家人曾报警,多方寻找,还委托亲戚朋友在广州、深圳等地寻找,同时在微博、天涯等网络上发贴找人,但一直无果。父母在临终前还嘱咐他一定要找到弟弟。他也始终抱着能够找到自己弟弟的信心,正在装修的家里还特地留了一间房间给弟弟。接到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找到他弟弟的电话后,这些天他就好像做梦一样,想着与自己分别近20年的弟弟能够重新团圆,彻夜难眠,终于可以告慰自己父母的在天之灵了。

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视人民为亲人,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让流浪20年的“头盔男子”回归了家庭。

上一篇: 北京丰台区4万余名志愿者加入“防疫劝导队”
下一篇: 捐衣服、送书画……这群志愿者为重庆聋哑学校送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