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0月1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90后”驻村规划师为古村落描绘活力新画卷

新华社合肥5月31日电 题:“90后”驻村规划师为古村落描绘活力新画卷

新华社记者何曦悦

传统村落,除了小桥流水、古建老屋,还应该有些什么?对此,“90后”驻村规划师刘琳用30多本笔记和遍布村中的足迹,写下了与众不同的答案。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018年6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驻村规划师刘琳来到了这里。这位个子不高但充满活力的四川姑娘,希望为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一些长远、切实的影响。

万涧村位于大别山区,是一座被万亩竹海环绕的小小“桃花源”,拥有独具特色的皖西大屋、京剧泰斗曾登台表演过的古戏楼,保留着唱黄梅戏、舞狮子、戏花灯等传统文化形态,但同时也面临建筑年久失修、农村空心化等诸多问题。

“刚来时,看到不少老屋处处漏雨,我特别担心我还没来得及做些什么,老房子就倒了。”刘琳进村第一件事,就是保护岌岌可危的古建筑,改善村民居住条件。

来到陌生的山村,吃住、方言,对刘琳来说都只是小问题,最大的挑战是村民的不信任。

“我不是村干部、选调生,又要从村民最在乎的土地和房屋入手,大家一开始怀疑我是骗子。”这让刘琳很为难。

“想让村民了解我,就只有脚踏实地干。”从抵达万涧村的第一天起,刘琳就坚持白天在村中走访调研,和村民一同下地干活,晚上把经历的大事小情都记录下来。5年来,她足足写满了30多个笔记本,也渐渐和村民打成一片。

  刘琳在做笔记。(受访者供图)

村庄改造的症结所在,逐渐在调研中逐渐清晰。村中的皖西大屋产权复杂,一间大屋最多时有一两百人居住,村民提出的流转需求众口难调,还有不少屋主常年在外务工,无暇顾及老宅修缮需求。

为了让村民了解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刘琳走遍村中各个角落,为老宅拍照、登记,把照片发给在外工作的屋主。一场场讨论会把村干部、村民和规划师团队聚集起来,大家从争吵不停,到渐渐达成一致,一个解决方案逐渐清晰:成立“回味乡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以房屋、土地、山林和现金等方式入股。

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环境,合作社发展民宿以及金丝皇菊等种植产业,用以反哺古民居保护,同时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让老屋保护涉及的复杂产权和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现在全村许多人都入股合作社了,不仅能拿到分红,旅游旺季生意忙的时候,周边的人来帮忙还能拿到工资。”村民杨媛珍说。

目前,合作社已经吸纳100余户村民以房屋、土地、现金等入股,筹集资金50余万元,逾5000平方米的闲置老屋被系统改造成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和集地方美食、文化体验、精品住宿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中心。

  万涧村村民自发组织黄梅戏表演。(受访者供图)

要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输血”,更要让村庄会“造血”。刘琳将自己在这里的任务定位为“陪伴式乡村规划”。

“从规划、设计、建设,再到后期的运营维护,我们不仅全方位带头干,更要一步步带着村民跟上来。”刘琳说。

在把芮家老屋改造成老年活动中心的过程中,刘琳和小伙伴们始终坚持两点理念:切合老人需求和村民共建。

带娃的老人说:“儿童游乐区在道路下方,灰尘比较大。”坐轮椅的老人说:“道路需要做宽些,这样迎面遇到车时有空间避让。”……一次次讨论会上,村民提需求、团队做设计,一个全龄友好的活动空间设计渐渐成形。今年3月底,老年活动中心投入试运行。

杨家老屋得到修缮,成了民俗博物馆;杨家花屋被改造成青年旅馆;公益图书馆和露天剧场为孩子们带来快乐童年。村民组织起诗歌协会、黄梅戏协会,乐在其中……古老村落的活力新画卷徐徐铺展,村民互助、村民自治、社会共助的模式也正逐步实现。

  万涧村村民们在村中空地改造成的溪畔剧场观赏表演。(受访者供图)

刘琳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而她却说,这不是自己一人的功劳,所在单位的坚定支持、团队的齐心协力和村民的积极参与,这些都缺一不可。

刘琳说,驻村规划师在帮村民认识世界,同时也在帮世界认识农村。自她进村后,陆续又有一些热爱乡村工作的年轻人,从天南海北来到万涧村,加入她的团队。

而刘琳则马不停蹄地踏上新项目的征途。在她看来,驻村规划师最后的工作是悄悄退出村落,“我们适时往后退,让村民往前走,乡村规划才能持续走起来。”

上一篇: 邓小燕:“燕儿”归来稻更香
下一篇: 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