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乐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杨婷 李炫慧 李婷婷)

 

重庆市北碚区施家梁村全村幅员面积1.9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有人口1600余人,耕地面积约438亩,全村拥有集体、民营企业等共计15家,以地建房(场)、以房(场)租赁企业6家。施家梁村青壮男子大多外出务工,该村60%以上为留守老人,这部分老人以妇女为主,且大多数为低龄老人,大部分村民身体状况较好,能参与村社活动。村民们平常空闲时间大多用于种地、养家畜、做家务,休闲娱乐方式主要为看电视、聊天散步,村民生活比较单调。与此对应的是村民参与村内治理的积极性较低,村干部“单打独斗”成为常态。如何回应村民多元需求,应对农村社区发展问题,促进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难题。在地区发展模式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通过培育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并激发村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推动多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地区发展模式是美国学者罗斯曼提出的社区工作方法之一。该模式是指:鼓励一个地域内居民,通过自助互助,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其重点是要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挖掘并培养当地人才,发动并鼓励当地居民关心所处社区的问题,开展讨论以了解问题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施家梁村以地区发展模式为指导理念,从参与意愿领袖培育能力提升等方面梳理问题、分析需求,并将服务重点聚焦在激发参与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参与能力三个方面,立足本土需求与特色,通过渐进性开展服务,鼓励并发动村民参与民主讨论与社区治理。

服务目标

1.总目标

结合当地特色,探索一条农村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培育路径,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

2.分目标

(1)提升村民参与意识,促进村民社区参与。

(2)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增强团队凝聚力。

(3)提升志愿服务团队的服务能力,推动团队自主运行。

服务策略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剖析“解散”原因,制定“重建”计划-重建志愿队伍,挖掘团队领袖-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团队凝聚力-开展志愿服务,促进参与社区行动-链接多元主体参与,打造本土品牌”五步走的服务策略。

实施过程

(一)量体裁衣

1.追根溯源

社会工作者对村委会工作人员和原“施家大姐”成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了村社的基本情况、资源以及村民的需求。同时,还对“施家大姐”志愿服务团队的发展状况、成员的看法进行了详细了解。经过深入剖析,发现团队面临解散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团队内部管理问题、人员分工不明确、团队凝聚力不足等。

2.制定计划

社会工作者组织召开了四方联席会,邀请北碚区民政局、施家梁镇政府、施家梁村村委会和施家梁村村民代表参会,整合当地需求和“施家大姐”现状,共同确定了“施家大姐”激活计划的目的和方向——重建志愿队伍、挖掘团队领袖;完善服务机制、增强团队凝聚力;开展志愿服务、激励成员参与;孵化社区组织、打造本土品牌四大工作任务。

(二)重出江湖

1.重建志愿队伍

社会工作者通过走访,发现有12名“施家大姐”原有成员有意愿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发动其参与队伍重建过程。社会工作者为其建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档案,填写了志愿者登记表、志愿者优势表等个人信息,以这种方式加深了社区志愿者对自身志愿者身份的认知。

2.挖掘团队领袖

借助活动组织、人员分工、主持会议、文案撰写等机会多方位考察并锻炼预备领袖能力,通过自荐与民主表决的形式,确定“施家大姐”新任领袖。社会工作者召开了“施家大姐”启动暨骨干培训会,将原来的成员重新凝聚,引导其分享近况,增加成员互动,通过理论学习向“施家大姐”志愿者成员传递志愿精神,促进其对新时代志愿者的认识。

3.树立领袖威信

一方面,加强对领袖的培训,提升其沟通、协调、管理、解决问题等能力,做到“事事有回应”,营造和谐团队氛围;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监督放权,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保证团队公平公正,从活动通知开始,逐渐将组织管理权、活动组织权移交给团队领袖,扩大领袖影响力,增强成员对领袖的信任感、认同感。

(三)凝心聚力

1.完善服务机制

为促进“施家大姐”志愿者社团的发展,激励更多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完善了志愿者服务体制,从成员管理、成员激励、团队建设三方面入手制定了六大机制、两项措施

六大机制:健全登记注册机制、成员管理机制、成员培训机制、积分激励机制、定向联席会议机制、会议协商机制。

两项措施:一是大力推行志愿者积分制,打造“爱心超市”。推出“1积分=1元钱”活动,与村便民服务超市达成合作,年末志愿者可凭积分,在便民超市兑换自己喜欢的物品。二是进行团队文化打造,统一形象标识,制定专属服饰。

2.增强团队凝聚力

持续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组员归属感和培养集体荣誉感是助力“施家大姐”得以“重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以团队名义参加各类活动比赛,扩大团队影响力。社会工作者协助“施家大姐”以团队名义申报市级、区级公益创投大赛、参选优秀社会组织,荣获各类奖项和荣誉称号。是发动各方媒体力量,提高团队知名度。借助市级、区县、村社各级媒体,宣传报道“施家大姐”团队及服务,在提高团队影响力的过程中增强团队成员荣誉感。

(四)大放异彩

1.渐进性开展志愿服务

对症下药”:从成员需求切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成员主动参与活动。社会工作者从“施家大姐”群体需求出发“对症下药”,链接所在村镇文化服务中心、老年文化协会等资源,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激发了村民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易到难”推动志愿服务从简单到多样转变,实现服务量变到质变。在“施家大姐”成员助人意识得以萌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志愿服务精神,鼓励成员参与志愿服务。在收获满满价值感的同时,开展多样服务,惠及更多村民,建设美好家园,成了“施家大姐”共同的心声。

2.循序性激励成员参与

鼓励成员表达自我,敢于畅所欲言。社会工作者不设内容限制,提供开放包容的表达环境,且善于运用鼓励、支持等技巧,不论成员想法是否得当,均予以正向反馈,从而激励组员积极表达。聚焦具体服务,注入成员意见。社会工作者将话题聚焦志愿服务,引导组员围绕服务的主题、过程、经验发表意见、想法,共同提升团队志愿服务水平。民主协商,自主管理。社会工作者逐步退居二线,由带领者变为协调者和引导者,给予“大姐们”充分的民主参与平台,成为“施家大姐”团队真正的主人公,掌握真正的话语权,在群策群力中,团队逐步实现自主管理、自主运行。

(五)百花齐放

1.孵化社区组织

以已有的“施家大姐”为核心、原点,结合村社人民需求,不断向外发散,形成了五个分支队伍,包括施予乐文艺宣传队、施予爱志愿服务队、施予美环境美创队、施予巧公益手工坊、施予德宣讲队。

2.打造本土品牌

以“施家大姐”本土志愿者队伍为主力,借助抖音、公众号自媒体、区县媒体报刊,广泛宣传“施家大姐”的故事,在政府、社会组织、媒体等力量助推下,成为志愿服务示范组织,打造本土特色品牌。

服务成效

(一)志愿队伍得以重建,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社会工作者通过招募重新组建“施家大姐”志愿服务团队,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互相影响,同时影响更多村民。村民的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施家大姐”志愿服务团队成员已由最初的12人发展为80人,核心骨干15人左右,志愿者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团队,共同参与社区服务,形成了良好的服务氛围。

(二)服务能力得以提升,多元需求得以回应

通过增能小组、体验式带领服务等,“施家大姐”志愿者的管理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议事协商能力都有所提升。结合村社人员文化娱乐、情感支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将志愿服务分为邻里守望互助类志愿服务、调解村民矛盾类志愿服务、共建美丽乡村类志愿服务、文明乡风倡导类志愿服务等六大类别,并发展出“乐”、“爱”、“美”、“巧”、“德”五支村社组织,较好回应了村民需求。

(三)服务体系得以完善,团体得以持续发展

通过组建志愿组长会,明确组长分工,保障团队有序运行,同时协助组长完善“施家大姐”志愿服务体系。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协助团队完善了志愿者积分管理机制,一是细化积分明细,区分不同类别服务的积分,二是服务结束后及时积分并进行公式,三是将积分兑换现有礼品更改为使用积分到小卖部兑换。

(四)本土品牌得以打造,品牌特色得以推广

在施家梁村村委会、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施家大姐”中的骨干成员和村民代表成员组成骨干商议会,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商讨,形成社区治理服务项目书一份,并获得北碚区公益项目大赛一等奖。(志愿者)施家梁村借助抖音、公众号自媒体、区县媒体报刊,广泛宣传“施家大姐”的故事,得到中国社区报等区级以上报道9次,“施家大姐”志愿服务项目被评选为2021年北碚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总结与反思

(一)发挥群体优势的可借鉴性

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妇女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无论在家庭还是村庄的各项工作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发挥女性的力量和优势参与社区治理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在团队成立之初,社会工作者便针对“施家大姐”们勤劳能干和耕作经验丰富的优势,设计了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志愿活动。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采取了“由易到难”的策略,逐步引导团队成员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紧迫性

项目制服务的方式往往会有服务周期,驻站社会工作者也会随项目结束而离开,进而导致服务缺乏长效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对于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紧迫性。注重培育本土社区社会组织,推动其自主长效运行,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人手不够、精力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社区社会组织可以作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强化群众主人翁意识。

(三)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

“施家大姐”志愿服务团队面临解散风险的根本原因就是成员凝聚力不强、团队建设不成熟,增强团队凝聚力对于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社会工作者在重建“施家大姐”之初,就特别注重加强团队凝聚力,在协助领袖树立威信,为其增权赋能的同时,通过多种举措举措唤醒成员的集体归属感。

(四)积分激励机制的适用性

单次发放小礼品不仅不利于保证志愿者的稳定性,而且容易使志愿者对奖品产生依赖性,使志愿服务功利化,而积分激励机制对于孵化志愿者队伍来说具有更强的适用性。社会工作者把志愿者年度积分作为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村内爱心商家达成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志愿积分的激励功能。

组长开会商议团队发展

开展团队培训

志愿服务后合影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