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3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非遗“破圈”,当赣剧邂逅时代新青年

在南昌大学的校园里,一场非遗文化的“破圈”之旅正在上演。赣剧,这一有着五百年高龄的非遗剧种,在陈俐老师的引领下,犹如“网红”般迅速窜上热搜榜,成为了大学生们热议的话题。截至3月26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等中央、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共刊发《赣剧艺术鉴赏》相关图文、视频报道170篇,客户端累计阅读量 220w+,微博热话题17个,总浏览量7200w+,点赞留言互动量600w+,全媒体平台浏览量总计接近两亿次。

“哇塞,这才是我们的梦中情课!”一位同学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道。的确,陈俐老师的课堂简直是一场视听盛宴。她身着华丽的戏服,一登台便气场全开。唱、念、做、打,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戏剧张力,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魅力的戏曲世界。她的眼神清亮坚定,仿佛能穿透岁月的尘埃,直击人心;她的唱腔高亢悠扬,如同天籁之音,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折扇在手中灵活转圈,陈老师的手法熟练而又不失优雅。每一个转动都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让学生们沉醉其中。水袖挥舞间,更是美得如梦如幻,不仅引得学生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更激发了他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这简直比追剧还过瘾!”一位同学兴奋地表示。没错,陈俐老师的课堂就像一部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在陈俐老师的课堂上,赣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老艺术,而是变得生动、有趣且易于学习。她不仅传授赣剧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她鼓励学生们上台表演,亲自指导他们的动作和唱腔,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仅如此,陈老师还把课堂搬到了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赣剧。在她的抖音账号里,你可以看到她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们化妆、穿戏服,还可以欣赏到她亲自演绎的赣剧经典片段。这些短视频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从陈俐老师的课堂到新媒体的广泛传播,赣剧这一非遗文化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

据记载,赣剧源于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历经数百年的沉淀与发展,融合了昆腔与乱弹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其独特的多声腔剧种特色。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赣剧的发源地赣东北地区兴起的“梆子乱弹大戏”,更是为这一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赣剧高腔现存曲牌两百余首,依然保留着弋阳腔“向无曲谱,只沿土俗”的艺术特点,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赣剧的走红绝非偶然,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短视频、直播等碎片化内容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追捧。南昌大学以其敏锐的时代触觉,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将传统戏曲与新媒体巧妙融合,使赣剧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陈俐老师的《赣剧艺术鉴赏》课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彩展示和广泛传播,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教育和心灵启迪。她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将赣剧的艺术魅力深入浅出地传递给每一位学习者,使他们在欣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传承中体验到文化的力量与温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开始走进大学校园,为年轻人带来了一场场生动而深刻的文化盛宴。在这些活动中,年轻人不仅能够欣赏到南少林武术的精湛技艺、南音的悠扬旋律、掌中木偶和提线木偶的巧夺天工,还能够通过茶艺、昆曲、古琴等文化展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不仅爱上了传统文化,还乐于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交流,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陈俐老师的课堂视频在社交网络上的走红,正是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的生动体现。这种有趣的科普方式不仅让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有温度,还提高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转化率。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做法,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更多的路径和可能性。它打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隔阂,让年轻人更加容易接受和喜爱传统文化。

如今,赣剧已经成为了南昌大学的一张文化名片。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和喜爱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说,陈俐老师的课程已经成功地引发了一场非遗文化的热潮。

未来,这股热潮还将继续蔓延。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在各行业深耕细作,我们坚信,将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形式受到瞩目,并得到妥善的传承。与此同时,众多高校纷纷投身非遗文化教育的行列,使得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我们热切期盼,能有更多像南昌大学陈俐老师这样的文化工作者涌现出来,让更多非遗文化能够“破圈而出”,在新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荣如一)

上一篇: “单导师”vs“多导师” 中外导师制度如何互鉴
下一篇: 升级午休服务 实现“躺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