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长沙,热浪仿佛凝固了空气。当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窑”遥领先实践团,推开铜官窑国风乐园“广华鑫”陶吧那扇古朴的木门,一股湿润的、带着大地深处气息的陶香扑面而来,瞬间涤荡了酷暑的浮躁。这里,时间仿佛被拉长了。在旋转的陶轮旁,在跳跃的窑火光晕里,我们见到了那位与泥火相伴了半世纪的守护者——长沙铜官窑非遗传承人刘重文先生。他的掌心沟壑纵横,指节粗大如窑砖,每一道纹路,都浸染着铜官窑千年的呼吸与心跳。
刘重文师傅在开放活动上宣传铜官窑 杨洲摄
【陶轮·转动的光阴史诗】
“我十一岁正式学艺,到现在快半辈子了。” 刘师傅的声音不高,像窑炉冷却后温厚的余响,却字字砸在我们心上。他的故事,是铜官窑活着的族谱。祖辈的血脉早已与窑口的兴衰交融。“童年记忆里的‘玩具’,都是尚未成型的陶坯。” 这轻描淡写的一句,勾勒出一个在泥与火中长大的少年身影。
刘师傅讲解与铜官窑的“少年结缘” 向颂月摄
旧时的学徒路,是用汗水和岁月一寸寸丈量的。“三年打杂,七年学艺——光练‘定心性’就耗了三个月!”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时光,回到那个闷热如蒸笼的窑房:晨光未至揉泥声起,窑火未燃汗水已涔涔;烈日当空,指尖在飞旋的陶轮上寻找泥土的“心”;坯体半干,粘接的毫厘之差便是前功尽弃的悬崖… “大拇指按住泥心的那一刻,心稳了,泥才稳。” 这“稳”,是千万次失败磨出的直觉,是岁月沉淀在骨子里的定力。 当实践团员们笨拙地触碰陶泥,在摇晃的坯体前手足无措时,才真正触摸到这份“稳”背后沉甸甸的分量——那不是技巧,是生命与泥土的对话。
队员亲自上手体验制作 周佳欣摄
【窑火·摇曳的传承之光】
聊起传承的今昔,刘师傅抚摸着案头一只素坯,指腹滑过未干的泥痕,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过去学徒满窑边,如今想学的年轻人,得等缘分。” 昔时窑火映照下师兄弟切磋的热闹喧嚣,与此刻工坊偶尔的岑寂,在他平静的语调里,形成一道无声的时代裂痕。那需要耐住七年寂寞的修行之路,在奔涌的现代洪流中,显得如此“奢侈”。
刘师傅手拿窑器同队员讲解 周佳欣摄
然而,千年的智慧从未在窑火中断绝。 他精准掌控着1120-1180度的烈焰,赋予陶器独特的“呼吸”——“像紫砂壶藏得住茶韵”。器皿上勾勒的诗文花鸟,依然流淌着盛唐的浪漫风骨。“博物馆里那些带字的长沙窑瓷器,都是我们的‘老伙计’。”这份对古老韵味的执着坚守,在喧嚣的当下,本身就是一曲无声的壮歌。
“陶吧”一隅 周佳欣摄
让他心头微暖的星火,是那些循香而至的身影。“如今总有人来——像你们这样好奇的学生,慕名体验的游客…” 他甚至带着点欣慰的笑意提到,“有时机器坏了,他们还急着问呢…说明这门手艺,还在被惦记着。” 这“惦记”,是穿越时空的回响,是窑火不灭的微弱而坚韧的证明。
队员与小朋友共同体验制窑 周佳欣摄
【新生·在守正与创新之间跃动】
“怎么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这个问题,如同窑炉中跳跃的火苗,在刘师傅心中灼烧良久。他比任何人都清醒:单靠情怀,养不活一门手艺,更留不住一颗年轻的心。 “得让他们看见奔头,能靠手艺活下去,才能谈热爱!” 而希望的火种,首先要点亮在“被看见”的柴薪上。
“你看景德镇、紫砂,人家的名气,是手艺最好的招牌!” 他的语气带着紧迫感。铜官窑的珍宝——会呼吸的陶土、承载诗意的器皿、千年不熄的传奇窑火——不该沉寂在深巷。 他拥抱变化:“可以做Q版文创,拍视频讲拉坯的妙处,用数字技术传下去…” 但旋即,目光如窑火般灼灼,“骨子里的韵味不能丢!” 对他而言,传播的核心是点燃认知之火: “只要能让人知道‘长沙铜官窑’是什么,知道我们这个窑口生产什么样的器皿、有什么特色,目的就达到了!” 他坚信,唯有知名度如春风化雨,“有知名度了,才能吸引人来学、来传承”, 才能让铜官窑像景德镇、紫砂一样,拥有滋养传承者的沃土。
团队成员周佳欣 摄
【叩问·当青春掌心触摸千年窑魂】
采访结束,陶轮低吟渐歇。我们手中残留着陶泥微凉的触感,心中却翻涌着滚烫的潮汐:是对刘师傅“半生守一窑”孤勇的震撼,是对古老技艺在时代夹缝中呼吸的忧思,更是被他眼中那份不灭的希望与务实智慧所点燃的使命感。
刘重文师傅,是一座活着的桥。桥的这头,是千年不熄的窑火,是“火与土”淬炼的古老智慧;桥的那头,是充满可能性的未来。他告诉我们:传承,不是抱残守缺的供奉,而是带着敬畏的拥抱与创造;让窑火不息,既要“心稳泥才稳”的定力,更要有“让手艺活下去”的破局勇气。
团队成员向颂月 摄
这个夏天,在“广华鑫”弥漫的陶香里,在刘师傅掌心深刻的纹路中,在窑火明灭的光影间,我们完成了一场关于“根”与“翼”的青春叩问。 答案已然清晰:文化的星火,需要被看见才能点燃,需要被热爱才能燎原,需要在守正创新的路上坚定前行才能永恒。 让我们接过那团承载着千年体温与期待的陶泥,用青春的智慧与热忱,让这穿越时空的窑火,在我们的掌心跳动得更加蓬勃、更加明亮!
作者:湖南工商大学:陈紫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