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9月0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安徽财经大学实践队赴蚌埠冯嘴村:探花鼓灯非遗魅力,助乡村振兴焕文化活力

 

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成为传统文化活化与乡村发展新路径的背景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蚌埠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备受关注。近日,安徽财经大学社会实践队走进“中国花鼓灯第一村”——蚌埠市冯嘴村,以实地调研、亲身体验的方式,解锁这门传统艺术的生存现状,探寻其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之道。

7月5日清晨,实践队抵达冯嘴村,首站直奔村内的花鼓灯艺术传习所。推开木门,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悬挂的老戏服虽已褪色,绣着的牡丹纹样仍显精致;玻璃展柜里的旧鼓具,鼓面留存着经年敲击的深浅痕迹;墙角的展板上,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花鼓灯从田间地头的“社火表演”走向全国舞台的历程。“这些都是老一辈艺人的心血,现在不仅是展品,更是教年轻人学戏的‘活教材’。”传习所的王老师一边引导参观,一边讲述花鼓灯在冯嘴村的传承故事,让队员们瞬间拉近与这门非遗的距离。

随后,一场专业的花鼓灯表演让队员们沉浸式感受艺术魅力。鼓点铿锵响起,唢呐与笛子的旋律交织回荡,舞者手持绢扇、手绢登场,“转肩”“拧腰”间尽展淮河儿女的爽朗灵动,“扇舞翻飞如蝶、手绢花起落有致”的经典动作,引得队员们阵阵赞叹。表演结束后,队员们主动围上前,跟着老师学习基础动作:从握扇的力度把控,到跟随鼓点踏步的节奏配合,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手、眼、身、步的高度协调。“练了十分钟手腕就酸了,才知道台上一分钟的精彩,背后是台下十年功的坚持。”队员小张擦着汗感慨,这也让大家更懂非遗传承的艰辛。

为摸清花鼓灯传承的核心痛点,实践队与王老师展开深度座谈。“现在村里学花鼓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多外出打工,我们几个老艺人只能挨家挨户动员,就怕手艺断在我们这代。”王老师的话道出了传承断层的焦虑。为获取更广泛的民意,实践队还设计了涵盖“花鼓灯认知度”“参与意愿”“发展期待”等维度的问卷,面向村民与周边前来参观的游客发放,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3份。“要是能把花鼓灯和村里的农家乐结合,让游客学跳两段、买些非遗小文创,我们既能多挣钱,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干。”村民李阿姨的反馈,为实践队思考融合路径提供了最鲜活的民间智慧。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花鼓灯的多元价值:它不仅是冯嘴村村民的精神纽带——逢年过节的花鼓灯表演总能聚拢全村人气,更能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文化资源。传承好这门非遗,既能通过“非遗+文旅”带动乡村消费,创造经济效益;又能守住传统文化根脉,延续文化效益;还能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增强乡村凝聚力,释放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独特的文化动能。

“非遗从不是陈列在橱窗里的‘老古董’,而是能活在乡村日常、助力振兴的‘新动能’。”实践队队长表示,后续将整理调研数据与访谈记录,形成《冯嘴村花鼓灯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建议报告》,为当地提供“非遗+文创”“非遗+文旅”的具体落地思路。这支青年队伍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以实践激活非遗活力,让蚌埠花鼓灯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绽放出更鲜活的时代光彩。

 

上一篇:安徽财经大学实践队赴蚌埠冯嘴村:探花鼓灯非遗魅力,绘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新图景
下一篇:安徽财经大学实践队走进淮北市文化馆:探非遗数字化传承,品中华礼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