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5 日,安徽农业大学全媒体中心赴六安市金寨县暑期实践团,深入金寨县蜂业、茶业相关企业及合作社,实地探寻科技与数字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的发展新动能,亲身感受产学研合作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
实践团首站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将军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安徽农业大学蜜蜂科技小院的依托单位。总经理胡本生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12年前,他看中了家乡的良好生态,大学毕业后放弃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在他的带领下,成员们走进蜂场,胡经理指着满园的蜂箱笑说,“以前蜂农靠天吃饭,现在有了安农大的专家当‘军师’!”成员们穿梭在嗡嗡作响的蜂箱间,听他讲述:花石乡的大别山土蜜蜂曾经因产量少,生产标准不一,产业濒临消失,他回到家乡后,利用在校内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历经数年的探索,让蜜蜂养殖产业重焕生机。“只要看到现在的蜂场,就觉得当初的坚持值了!”,胡经理感慨。随着小蜜蜂从“产量追兵”到“品质标兵”的转变,当地养蜂业也实现了质的突破。
图为胡本生总经理为实践团成员围绕蜜蜂养殖技术进行讲解。王常舜 供图
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的蜂种改良研究,让中华小蜜蜂虽产量“佛系”,却凭借“口味天花板”的品质优势,在市场上身价翻倍,具备显著价格优势。从对周边 5 公里蜜源植物建立 “数字化档案”,实现科学养殖,再到蜂箱二维码 “数字身份证” 助力智慧管理,借无人机清除马蜂巢穴提升产蜜量等,科技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入,让金寨县传统养蜂业焕然一新。而 “科研 - 养殖 - 文旅” 闭环模式落地,带动 50 余户农户户均增收超 5000 元,蜂农张大叔以前抱着蜂箱抱断腿,现在却盖上了新房子,“甜蜜产业” 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之后,实践团走进金寨县宋河村的别山茗茶叶合作社——负责人陈昭文扎根六年的战场。在她的讲述下,成员们得知一开始的茶农们虽守着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金字招牌,却困于手工制茶效率低下的问题。她不愿意坐以待毙,主动探寻科技赋能茶业的创新路径,敲开了安徽农业大学的大门,“当时安农大的专家看着我们茶园直摇头。”陈昭文回忆道,后来农大专家实地考察,找到了问题所在,开出的“药方”彻底改变了宋河村茶业的发展,合作社也因此与安农大展开了深度合作。
图为陈昭文和农户一起采摘茶叶。潘晨浩 供图
作为安徽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标杆基地,该合作社成果丰厚:与高校联合选育茶叶新品种,实现茶多酚含量提升 18%、采摘期延长至 10 个月;针对传统制茶中茶梗废弃问题,首创生物酶定向催化技术,使茶梗附加值提升 15 倍,带动每亩茶园增收 1300 元;全自动化加工车间的 “三不工艺” 搭配智能温控系统,保障茶叶品质稳定;整合资源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发展茶旅融合项目、带动女性创业等一系列举措,更让茶业成为 “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的生动范例——每年培训茶农超 200 人次,组建“茶产业女企业家带头人联盟”,将金寨县女性茶企纳入产业共同体,带动女性群体年均增收 2-3 万元。
图为陈昭文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创新品种茶叶。潘晨浩 供图
在此次实践中,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科技对蜂业、茶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以及产学研合作在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中的重要价值。实践团成员周亦婷深受触动,感慨道“一定要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夯实基础,为中国科技发展添砖加瓦,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也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所见所感转化为学习动力,积极投身 “科技兴农、产业富民” 的实践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蜜蜂科技小院前合影留念。侯志远 供图
(通讯员:陈心妍 王常舜 侯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