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是政策落地的“最终落脚点”。从调解家长里短的“家务事”到守护万家灯火的“平安事”,从优化便民服务的“暖心事”到引领社区风尚的“文明事”,基层治理的精细度与温度,直接决定着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与获得感。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银古路街道宝南社区将法治精神与志愿力量深度融合,通过搭建平台、精准服务、培育生态,让治理既有“法理力度”,更有“人情温度”。
筑基:以“法治”为纲 筑牢治理根基
基层治理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回应群众需求。银古路街道宝南社区深耕细作,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将法治建设作为社区治理的核心,构建“法治+网格”的高效治理强劲动能。社区还建立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由社区法律顾问、民警、司法单位警官、物业公司和志愿者组成的治保委调解队伍,专门化解邻里矛盾、物业纠纷等“揪心事”。通过定期开展“法治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法治大集市”讲座等,设立法律咨询角、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将法律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针对辖区内老年人和青少年较多的特点,还特别开展了防范电信诈骗、老年人权益保护、未成年保护等专题普法活动。每一项举措都紧扣“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理念,为社区“善治”打下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聚力:以“志愿”为桥 激活服务动能
治理的效能,最终要体现在为民服务的细节里。宝南社区以志愿服务队为重要载体,推动服务力量下沉,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组建了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法治青鸽志愿服务队”、“蓝精灵志愿服务队”由法律专业的警官和社区工作者组成,走街串巷普及法律知识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等;“治保委队伍”则致力于巡逻安全隐患、矛盾纠纷调解等;“红管家志愿服务队”主要由网格员、退休党员和物业公司构成,负责关爱空巢老人、巡逻安全隐患等;巡逻安全隐患在一次“敲门行动”中,志愿者了解到独居老人刘奶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线上缴纳水电费,立即手把手教学,并留下了联系电话提供后续帮助。这些“微服务”精准对接了居民需求,让志愿服务成为社区治理中一股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让“智理”更贴民心。
生根:以“共治”为魂 滋养社区未来
基层治理的魅力,在于从解决问题到培育生态的持续生长,无论是以法治为核心的治理体系,还是以志愿为载体的服务模式,宝南社区都在积极播撒“共建共治共享”的种子。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诉求者”变成了“建设者”。社区的重大事项决策、矛盾纠纷化解,都有居民和志愿者的身影积极参与。这种治理生态的养成,让每一次矛盾纠纷调解、每一场服务活动都成为社区成长的养分,让基层治理在回应民生中不断升级,最终生长出更具韧性、更有活力的幸福家园。
下一步,银古路街道宝南社区将继续以“法治为引领、以志愿为支撑”,把“民之所盼”作为“治之所向”,不断完善“法治+志愿”的治理模式,用更精准的服务、更务实的举措,持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打造具有宝南特色的基层善治样板。(撰稿人: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