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 聚力赋能档案收集 精耕细作开创新程

“看着这张1952年的老照片,父辈们屯垦戍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这是属于新疆的珍贵记忆!”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现场,参观者们驻足凝视,感慨万千。“十四五” 期间,自治区档案馆围绕“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重要作用,在档案接收征集领域深耕细作,通过完善机制、精准聚焦、深挖特色,构建起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服务高效的档案资源体系,让散落的档案“聚”起来,为丰富馆藏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注入强大档案动能。

一、法治引领、完善机制,筑牢移交接收屏障

以“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引领,持续优化工作制度架构,着力推进档案移交接收工作提质增效,实现从侧重数量规模向 “数质并重,以质为先” 发展转型。

结合 “十四五”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编制《2021-2025年新疆自治区档案馆档案接收规划》,明确年度档案接收任务,重点聚焦民生保障、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等关键领域,确保接收工作不偏航、不走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细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让移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切实保障群众权益,建立人社、教育、民政等部门形成的民生档案接收机制,把劳动仲裁、学籍档案、诉讼档案等和群众息息相关的档案“打包”接收,打通档案服务 “最后一米”。针对各单位工作实际,推出 “上门验收+一对一辅导” 模式,定期召开区直机关单位到期档案移交工作推进会,及时开展答疑解惑,有效提高档案移交质量。

二、精准聚焦,多措并举,构建馆藏“资源矩阵”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聚焦社会需求,全方位、各领域、多维度推进档案接收工作,实现馆藏资源向多元拓展的转变。  

到期档案接收实现“应交尽交”。严格按照接收规划,有序推进各单位档案移交工作,通过前置介入、严格验收,实现了到期档案 “数量扩容、质量升级”的双重目标,2021-2025年累计接收到期档案12.1万卷、15.4万件。

专业档案接收充实“特色领域”。重点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专业档案接收,累计接收公证档案、诉讼档案、药品药械许可审批档案专业档案5万余卷,为司法维权、市场监管、民生服务提供档案资料,进一步改善馆藏结构、丰富馆藏专业化内涵。

媒资档案接收拓展“资源维度”。针对新疆广播电视台、新疆日报社、乌鲁木齐市城建档案馆等单位的档案特点,“量身定制”接收方案,接收《新疆新闻联播》视频档案4.3万余分钟,完整记录新疆近年来发展变迁;接收《新疆日报》电子报资料1万余件,构建纸质与电子互补的新闻档案体系;接收城乡建设数码照片档案5万余张,充实丰富多项馆藏门类,档案资源更趋完整化、多元化。  

三、深挖特色、服务大局,征集留存“新疆记忆”

新疆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特色档案资源丰富。自治区档案馆聚焦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重大活动、重大项目等特色领域,创新征集模式,拓宽征集渠道,让蕴含党的初心使命、蕴含新疆记忆的珍贵档案得以留存和传承。

红色革命档案:赓续血脉、传承精神。联合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自治区老干部局等区直机关单位,以老红军、老战士为征集对象,开展“寻访老兵足迹、传承红色血脉”红色史料征集活动,征集革命先辈奖章奖状、手稿、书信、老照片等800余件,举办“峥嵘岁月、红色印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疆红色珍档展”,吸引数万群众参观,让红色故事直抵人心。联合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自治区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开展“写在天山上的碑文——第六批红色图书捐赠活动”,接收乔国桢烈士等革命烈士后代捐赠的《父辈那代人》《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一批珍贵史料,用好红色资源,讲好革命故事。

文化名人档案:助力润疆、留住记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开展“情系天山”文化名人档案征集,邀请“人民艺术家”王蒙做客自治区档案馆共话文化发展;征集中国当代作家李娟、国家一级演员夏米力·夏克尔等涵盖文学、艺术领域文化名人的作品集、书法、照片、奖状、奖章等珍贵资料,入藏“新疆文化名人档案库房”;聚焦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创新征集工作联动机制,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会、新疆艺术学院等单位联办“石榴籽·工会杯”全疆教科系统职工书画大赛,收藏参赛优秀作品,珍存文人墨客笔下的新疆记忆,用档案助力文化润疆。

重大事件档案:记录历程、见证发展。聚焦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等重点领域档案工作,源头介入派员参与,驻点帮助主题教育、疫情防控、环保督查整改等专项工作档案规范整理和收集,记录好留存好新征程上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建设祖国西北边疆的奋斗历史和重大成就。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指导和帮助新疆国际博览事务局、自治区文旅厅整理和移交第一届至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第一届至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形成的档案等,为讲好“一带一路”新疆故事提供档案史料。

口述档案采集:再现记忆、鲜活可感。面对面访谈陈潭秋烈士之子陈楚三、新闻战线离休干部高光强等革命后代、老党员,以口述的温度、影像的质感,生动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前辈抵御外敌时的英雄事迹和不畏艰险、顽强拼搏高尚品质,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开展党内各类学习教育提供鲜活教材。征集陈潭秋在苏联学习时期给共产国际监委和任弼时亲笔书信数字影印资料,为办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疆档案文献展”提供珍贵参考史料,让历史记忆更加鲜活可感。

非遗档案:守护遗产、传承文脉。以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规范与管理研究”项目为牵引,与自治区非遗研究中心、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化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区州玛纳斯史诗保护研究中心等部门“跨界合作”,系统梳理新疆非遗档案资源,形成学术论文《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建档模式研究》,构建非遗档案接收整理的“新疆方案”,成功接收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全译本八部十八卷等珍贵非遗资料入馆。依托新疆档案信息网、微信公众号搭建 “线上档案征集平台”,吸引社会公众参与,接收民国地图、巢氏族谱、旧粮票布票等捐赠档案200余件,让“民间记忆”融入“国家档案”,为研究新疆民生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宏图新程当奋楫、万象巍峨启华章。“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开局在即,自治区档案馆将聚焦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前端着力优化档案收集机制,扩大民生档案覆盖范围,后续深化特色档案挖掘利用,让档案资源更好的服务决策、惠及民生、传承文化,为建设美好新疆贡献档案力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谢新宇、贺婷婷)

上一篇:安徽滁州:临西社区开展优化生育政策宣传活动
下一篇:江西乐安:守护绿色家园,共担防火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