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2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汽车文化科普播撒匠心,乡村“汽车诊疗”以技惠民——柳州职业技术大学“语润岜团,焕发芯声”实践团三下乡

近日,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岜团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汽车文化科普+科技赋能推普的活动正悄然拉开序幕。柳州职业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联合校团委组建的“语润岜团,焕发芯声”实践团,带着汽车专业特色与推普使命,开展“推普+职业技能 助力乡村振兴”三下乡活动。通过推普入户调研、数智化推普课堂、汽车文化科普、工业匠心文化浸润、汽车维修技术帮扶等举措,为当地村民和儿童送去定制化帮扶,书写新时代青年学子扎根实践、真心服务社会的青春答卷。

汽车文化进侗寨,播撒匠心种子

在岜团村小学的教室里,实践团成员蓝茂祖先为孩子们带来了《汽车文化知识》讲座。“大家看,这是汽车的发动机,就像咱们的心脏,只要它‘工作’,汽车就能跑起来!”他指着教具,用孩子们易懂的语言开场,又接着介绍:“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不用加油,靠充电就能跑,还不会污染空气。”从卡尔·本茨制造的第一台汽车,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再到柳州五菱汽车的成长历程,他娓娓道来。绘声绘色的讲述,悄悄在小朋友们心里埋下了热爱汽车的种子。

汽车里藏着的不只是技术,还有坚守的匠心。紧接着,实践团成员殷士强便开展了《柳州工匠精神》主题宣讲。“这位广西首位大国工匠郑志明大师,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典范。”他讲得真切,“有一次为了让汽车零件更安全,他像搭积木试玩具似的,试了32种小垫片,蹲在车间里忙了18个小时,连头发丝几十分之一那么小的误差都不放过!”“还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柳滨大师也很厉害,他给机器加了个小月牙似的圆弧,就0.5毫米那么大,做坏的零件就少了一半多,一年能省下好多材料呢。”听到工匠们为让零件精度达“发丝级”反复调试的故事,孩子们眼睛瞪得溜圆,忍不住齐声喊:“这些叔叔太牛啦,我们也要像他们学习!”

随后,实践团成员吴晓洋带领小朋友们开展了《汽车模型制作》课程,让大家亲手“造”一台“纸模汽车”。课上,他先拿出合金车模吸引小朋友们的兴趣;到了实践环节,又引导孩子们结合乡村出行需求来创作——大家先对纸板进行剪裁、折叠,做出车身和轮胎,再用胶水将各部件仔细粘合,最后拿起丙烯颜料为自己的“小车”上色,一台台灵动及色彩艳丽的小车在小朋友们的手中创作出来。

维修技能进乡村,解决出行难题

在岜团村部会议室里,实践团成员石琦开展了《汽车日常养护要点》讲座。台下的青壮年村民听得专注,有的村民还拿出笔记本,把 “换机油周期:5000 公里”“胎压标准:2.3-2.5bar” 等要点一一记下。

讲座刚结束,一名村民反馈他的小货车要拉茶叶时却打不着火,双手不停摩挲车钥匙:“这节骨眼坏了,茶叶要被晒坏了!”此时日头正烈,气温飙到38度,水泥地晒得烫脚。成员们没顾上擦汗,立刻围上去细致排查,石琦来到小货车旁边后,先测电瓶电压,仅8.5V,接线柱满是白色硫化物。他用砂纸打磨桩头、涂凡士林,再外接电瓶。当钥匙拧动,发动机“轰”地启动,大伯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攥着石琦的手连声道:“多亏你们!

此次技能服务中,实践团还携带自研的移动储能电源和智能充放电一体机均衡仪,为行动不便的村民上门服务。为村民的摩托车清理点火系统后,原本 “趴窝” 的车子重新 “突突” 启动。一天时间里,实践团共检修摩托车、三轮车、家用轿车十余台,村民们围着修好的车辆,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些大学生技术好,还实在!”

数字赋能助推普,照亮振兴之路

了解到村民平翘舌的发音比较困难,前后鼻音分不清,说话有侗话口音。队员们认真倾听当地村民用带有侗语尾调的普通话讲述日常,详细记录方言与标准语交融的特点;通过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单、调查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等方式,与当地村民交流普通话使用情况。一位啊叔说:“老师(发si音)我们不是不说普通话,只是有时候舌头不听话,在当地交流侗话习惯了。”通过实地调研针对性的为后续推普教学方案奠定基础。

针对儿童群体,实践团开设 “趣味推普课堂”。开展 “成语你画我猜” 活动,其中一名小朋友在画完 “手舞足蹈”后,却用方言喊 “手脚乱动”,在实践团队员引导下,他慢慢学会用普通话准确表达。AI 普通话测试系统辅助小朋友们正音训练,孩子们排着队在AI测试系统里 “闯关”,过马路,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 等交通短语是测试内容,屏幕评分和电子音效让孩子们更有动力。队员会结合交通场景指导发音,比如 “停” 要像小哨子短音般干脆,就像汽车遇红灯立即停下,助力孩子们提升发音准确性。孩子们发音从生涩到清亮,他们学会了更清晰的表达,普通话化已作孩子们传递知识、守护安全的 “文明话筒”。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以普通话为桥搭起沟通之梁,以匠心为钥开启新知之窗。活动既切实回应了岜团村的实际需求,以汽车科普及维修技能为帮扶核心,为村民打开汽车知识之窗,为乡村振兴注入“技能活水”,因此赢得了岜团村村委的由衷好评。村委评价道:“大学生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和知识,更帮我们架起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通讯员:吴晓洋 陈捷愉 陈婷 殷士强)

上一篇:汽车文化科普播撒匠心,乡村“汽车诊疗”以技惠民——柳州职业技术大学“语润岜团,焕发芯声”实践团三下乡
下一篇:安徽农业大学学子暑期为孤寡老人送去“特别关爱”